母麗華 周恩遠 張 瑤
摘要:通過科學設計調查問卷,分別在不同專業進行調查,并對調查數據進行分析,了解當代大學生中普遍存在的厭學因素,查找課堂教學在教學內容、教學方法、教學手段等方面存在的問題。
關鍵詞:大學生;厭學;改革;課堂教學
一、導致學生產生厭學心理的教學因素
1.教學制度是學生產生厭學的根源
標準化教育忽略了人的差異性和個性教育,難以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不喜歡自己所學專業是當前大學生中存在的一個突出的問題。不少學生表示“不喜歡”當前所修讀的專業,而在現行大學教育制度下,轉換專業十分困難;二是選修課的開設很難滿足學生需求。一方面學生喜歡的課程難以開出,另一方面某些學生不感興趣的課程,學生又不得不學、不得不考,造成學生厭學。
2.大學課程設置不能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需求
社會的流動性要求人才具有廣博的知識和綜合的能力,但我國大學課程普遍側重于必修課程,忽略了選修課程的合理比例分配;文理課程處于隔離狀態,滲透性不強,基礎課程比例偏少,不利于綜合素質的培養;課程內容陳舊,脫離實際,滯后于科學技術的發展。在調查中我們發現有36%以上的學生對所學專業不感興趣,認為課堂上講的那些東西對找工作沒有幫助,這也是導致大學生厭學的根本所在。
3.教師的水平參差不齊直接造成學生厭學
由于大學課堂教學交往表現單邊化、交往形式簡單化以及交往載體不可超越性等,教師無法調動課堂情緒。教師是課堂教學的主導者,教師素質的高低直接影響到課堂學習氣氛,影響到學生對該課程的重視程度。因此,教師的素質、授課的態度與學生學習的氛圍、興趣的培養息息相關,教師素質如不全面提升,將會引起教與學的矛盾,嚴重影響到學生對課程學習的信心,使學生對學習產生厭煩心理。
4.課堂教學乏味也是大學生厭學的原因所在
多年來,大學課堂教學的主宰是老師,基本是老師一個人在講,學生在課堂教學中處于被動的角色。多媒體教學的不當使用,使更多的學生產生厭學心理,很多大學生反映在學校里能真正吸引學生自覺主動到課堂聽課的老師越來越少了,這也從一個側面反映出教師教學內容的陳舊,教學方法的落后,應該引起大學教師的反思。
二、改革基礎課課堂教學,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1.科學設置課程,為學生提供自助餐式的服務
首先,在學校要建立分層次教學、轉專業、輔修、學分制等制度,鼓勵和保障學生的學習自主性;其次,課程體系建構要放到學生的職業生涯設計中去思考,要改進課程,跟上社會發展對人才的需求,開展基礎課與專業課的對接活動,了解基礎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和專業后繼課程對基礎課的需求,從而針對不同專業,基礎課分學科大類修改大綱和授課計劃,使學生在一、二年級為專業課的學習打牢基礎;同時根據市場對人才的需求,為學生開設更多的選修課,使學生有更多自主選擇課程的機會,培養學生的綜合能力與個性素質,為其今后走向社會奠定堅實的基礎。
2.改革教學方法,使課堂教學更有吸引力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教師除了完成正常內容的講授之外,還要調動學生積極參與教師的課堂教學,作為一名合格的教師,應該對學生做到“因材施教”。教師不僅是傳授知識,還應更多地創造師生交往,使學生在師生關系中體驗到平等、自由、民主、信任、理解,同時受到激勵、忠告和建議,形成積極的人生態度和情感體驗;另一方面,教師要學會營造課堂氣氛,從感官刺激、情感、態度等方面引起學生的生理喚醒和愉悅情感,以產生情緒互動,讓課堂生動起來,讓學生自覺走入課堂,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得到充分的調動,自覺自愿地學習。
3.改革考試制度,為學生提供靈活多樣的考試方式
改革考試方式,強化教學的過程管理。學生的成績采取期中考試、大作業、小論文、小設計、口試、筆試等多種考核形式,多次考核計分,使學生在整個教學過程中有更多的選擇機會。這樣做,可以督促學生的學習過程,避免期末一次考試決定終身的弊病,但是這種考核方式,需要教師更多的付出,不僅學生忙了,教師也要增加工作量,但是換來的是學生的主動學習與教學質量的提高。
4.加強情感育人工作,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人才培養過程中,學習重在“習”,知識重在“識”,文化重在“化”,作為教師一定要接觸學生,只有了解學生,和他們交朋友,掌握他們的思想狀況,才能在課堂上有的放矢,對癥下藥,取得好的效果。教學效果是與教師的責任心,與教師所下的功夫成正比的。教學效果的優劣實際上是檢驗教師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其次要情理相融。曉之以理,動之以情,講清做人的道理,融入自己的感情,使學生從心靈上接受教師。教師在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做好育人工作,這也是時代對高校教師的要求。
5.教學中辯證地處理好共性與個性的關系
擴招后學生的入學基礎有很大的差異,差異存在,就可能出現各種矛盾。適度的矛盾沖突正好能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但也有的矛盾激化會造成課堂的不和諧。作為授課教師要把學生的差異看作是一種教學資源,進行積極的開發和利用。追求教學內容、教學方式方法在共性基礎上的多樣性、靈活性,給學生選擇的機會,滿足不同學生發展的需要,要善于發現學生差異資源,并通過教學活動設計師生交往,最終追求的是學生和諧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