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小學 潘志保
《品德與社會》是小學中高年級開設的一門以兒童社會生活為基礎,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發展的綜合課程,本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是兒童明理、激情、導行的依據,以兒童的社會生活為主線,將品德、行為規范和法制教育,愛國主義、集體主義和社會主義教育,國情、歷史和文化教育,地理和環境教育等有機融合。因此,教師必須引導兒童去體驗和感悟,不斷提高學生對他人,對社會的認知與理解,對祖國的熱愛
為體現教材的教育理念和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教師應從以下幾個方面把握教學。
一、以教材為依據,引導兒童參與社會活動和生活
兒童的品德和社會性,源于他們對生活的認識,體驗和感悟。兒童的現實生活對其品德的形成和社會性的發展具有特殊的價值。因此,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應作為是兒童學習的合作者。要讓兒童以自己的內心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和心靈去觀察社會,感悟社會,用自己的學習方式去探究社會。教師也應適當利用錄音、錄像、圖書和課文中的插圖等多種手段,創設與教學內容相吻合的情景,使學生身臨其境,打動學生的心靈。如教學《祖國在心中》,我課前準備了2008年5月12日汶川大地震后的錄像,祖國人民和子弟兵不畏余震,奮勇向災區深處推進,搶救災區的每個生還者,指揮若定的溫總理,無數的官兵和災區人民無畏的壯舉,譜寫了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大愛無言的美德,學生們看完錄像后個個淚水漣漣,緊握拳頭,祖國在我心中,人民在我心中。學生很自然地進入了教育的情境中。
二、密切聯系現實生活,注重兒童品德的形成和教育的創新
在教學中,要使學生成為生活的主人,必須把他們課堂學習與生活實踐結合起來,在社會實踐中掌握真、善、美。這對保護兒童的心靈純潔是完全必要的。但是改革開放的今天,國外一些腐朽沒落的東西也隨之而來,社會生活越來越豐富多彩,也越來越復雜多變。這對于單純、幼稚,對假、惡、丑毫無戒備之心的兒童來說無疑是一個嚴峻的挑戰,學校、家庭和教師都應遵循教育的規律,順應社會發展的趨勢,在實施必要保護的同時,不失時機地引導促進學生了解社會、實踐社會,提高自我保護意識。在實踐中讓兒童逐步養成文明禮貌、誠實守信、友愛寬容、互幫互助、團結合作的品質。教育者千萬不能將自己對社會的認識強加于兒童,這樣剝奪了兒童感受的權利,要潛移默化地引導兒童用心靈去獲得對外部世界的直接體驗。但他們的判斷未必科學,可卻蘊含了豐富的創新精神,是他們對社會最入微的觀察、最自由的設想、最樸實的理解。我們不能折斷兒童想像的翅膀,讓過程教育真正在教學中被推崇,結果教育日益被冷落。只有這樣,才能豐富兒童的內心世界和主體人格,才能成為一個有愛心,有責任心,有良好行為和個性品質的人。
三、構建新型的學習方式,不斷增強新的教育理念
新課程改革的核心是課程的實施,而課程實施的基本途徑是課堂教學。因此,教師要把靜態的教學內容和學生豐富多彩的現實生活聯系起來。教師由單純的知識傳授者轉向學生學習活動的引導者、組織者,創設學生樂于接受的學習情境,營造學生的生活氣息和自主學習的空間,引領學生在生活的海洋中破浪前行,讓他們在社會實踐中學會生存、學會做人、學會做事,解決生活中的困惑,探索做人的真諦。引導他們用自己的眼睛觀察和思考世界,感受和探討人類文化的異彩,提高他們認識社會,參與社會,適應社會的能力,作為新世紀的教育者,為創建祖國的和諧社會,理應把科學教育和人文教育并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