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龍
一例堪稱亂政的“賣房門”事件,再一次凸顯了金融危機背景下某些地方不正常的政治生態和執政觀
面對低迷不振的樓市,地方政府急了。
日前,山東省濰坊市寒亭區政府下發紅頭文件,要求副科級以上干部替開發商賣房,并制定了具體考核辦法,完不成任務者可能遭通報、扣工資等處罰。
這一事件經網絡傳播之后,被網民們稱為“百官賣房”事件。
強令“百官賣房”
在濰坊市寒亭區的主干道通亭街上,幾乎每隔100米,就有一座售樓處。寒亭區的城區面積不足20平方公里,卻有16個樓盤同時開盤。
作為濰坊市的四個行政區之一,寒亭偏于濰坊市區東北,距主城區約15公里。這里的樓盤每平米均價在2100~2500元波動,比主城區低出1000元,而寒亭樓盤的宣傳口號幾乎一致為“省出一輛車的錢”。盡管房價大幅度低于主城區,寒亭的商品房依然滯銷。
2009年1月9日,寒亭區區委、區政府召開了一次聯席會議,討論如何振興寒亭區房地產業。《中國新聞周刊》記者獲得的此次聯席會議議題材料顯示,寒亭區區委、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們在這次會議上討論出五條建議:
第一,凡在2009年5月底之前開工的樓盤,城市建設配套費減免40%,繳納30%,緩繳30%。緩繳部分在竣工驗收時繳納。
第二,鼓勵各部門、單位團體購買新建商品住房,凡一次性團購5套以上,由參加活動的企業每套讓利1萬元。
第三,各鎮、街、區直部門、單位凡2009年在規劃建成區內團購商品住房或幫助開發企業銷售住房的,其成交額全額認定為2009年度的招商引資任務;在規劃建成區范圍外的,按成交額的50%,認定為2009年度的招商引資任務。
第四,積極推行對被拆遷戶實行現房安置的政策,凡用于拆遷安置的現房,全額免交城市建設配套費。
第五,凡在2009年4月底前,購買144平方米以下新建住房或二手房的,給予實繳契稅額50%的補貼。
這些意見最后形成文件,由寒亭區副區長石銘奎簽批,寒亭區房管局局長周寶勇和寒亭區國有資產運營中心主任尹占奎發稿審核,下發到區直各單位。
據參加聯席會議的官員介紹,會上曾經提到過讓干部賣房,但這個意見并未寫入議題材料中。
讓部分參會官員感到意外的是,五天后,“干部賣房”的任務,以寒亭區人民政府“紅頭文件”的形式正式公布出來。
在這份寒政發2009(3)號《關于促進房地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中,聯席會議的第三條意見被延伸為:全區副科級及以上現職干部,每人至少銷售一套住房,完不成任務的,按比例從所在單位已認定的全年招商引資額中扣減。
隨即,寒亭區房產管理局制定了干部賣房的考核認定辦法,要求全區副科級及以上干部,在2009年1月14日至6月30日內,每人至少購買或引薦購買一套商品住房,如果購買或引薦的住房低于75平米的,只按半套計算;對完不成任務的干部,從所在單位招商引資額中扣減做出詳細規定。
賣房任務與招商引資任務掛鉤,這讓官員們不得不重視。根據寒亭區招商引資的有關規定:“對到年底完不成全年招商任務的部門單位,屬區里直接管理的,第二年將不予提拔干部、不予發放其干部職工的獎勵工資,其主要負責人應當向區委、區政府寫出辭呈”。而賣房,占招商引資任務的10%。
考核認定辦法出臺后,寒亭區副科級及以上官員紛紛使出十八般武藝賣房。“春節以來,幾乎每個官員懷里都揣著一張購房認定表,只要你想買房,你就是大爺。”一位科級官員說,“檢察院等強勢部門甚至考慮,如果實在完不成任務,就由單位出資購買,這主要是怕影響整個單位的考核。”
截至3月20日,寒亭區800多名官員中,購房或引薦購房共306套。《濰坊日報》3月26日報道稱,“寒亭區促進住房消費增長見成效,房產市場呈現強勁反彈勢頭”。
“最大的錯誤是寫進了文件”
一則新聞報道,驚醒了寒亭區主政者們拉動樓市的夢境。
3月30日,《經濟參考報》披露了寒亭區官員賣房事件,寒亭區政府遂被推上輿論的風口浪尖。網絡上質疑與罵聲一片,“百官賣房”也因此成為一個新的網絡名詞,同時各種媒體蜂擁而至來到寒亭。
“生不如死!”寒亭區一位負責宣傳的官員談及那幾天的感受時,對同僚們如此說。
報道刊發的當天下午,寒亭區委書記陳平挨個給幾個區委常委打電話:“從今天開始,要求干部賣房的文件內容停止執行。”
第二天,寒亭區政府網站上掛出一份通知:“經區委、區政府研究決定,寒政發2009(3)號文件《關于促進房地產業加快發展的意見》第三條中‘全區副科級及以上現職干部,每人至少銷售一套住房,完不成的,按比例從所在單位已認定的全年招商引資額中扣減的規定,從即日起停止執行。”
隨即,寒亭區政府又進行了一系列抹殺“官員賣房”痕跡的動作:不到一天時間,這份停止執行干部賣房的文件即從寒亭區政府網站消失;與此同時,寒亭區政府網站上的區長之窗中,區長王培福和常務副區長石銘奎的個人資料也消失。《中國新聞周刊》記者調查了解到,石銘奎正是當初《區委區政府聯席會議議題材料》的簽發人,分管規劃、國土、建設等與房地產息息相關的部門。
寒亭區的各級官員們接到“封口令”,不許向媒體談論官員賣房事件。
在記者接觸過的濰坊市其他官員們眼中,寒亭區主政者最大的錯誤在于把要求官員賣房的事情寫進文件當中。“如果僅僅是開會做動員,提要求和目標,不進文件,事情照樣做,同時也不會引起這么大的波動。” 濰坊市委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表示。
《中國新聞周刊》記者在濰坊市當地調查了解到,為了應對經濟危機對房地產的影響,從去年底,濰坊市所屬的各縣市區的政府部門都紛紛采取各種措施拯救樓市。
比如,2008年12月9日,濰坊市高新區管委會決定,由政府出資50萬元在濰坊本地媒體上,對轄區內重點房地產企業進行宣傳報道,宣傳報道的50萬元費用由濰坊高新區財政撥款。
濰坊市所轄的奎文區、濰城區、安丘市也相繼出臺促進房地產發展的文件,鼓勵政府、機關單位團購商品房。
“寒亭的做法是做過頭了,好多地方都是只做不說。”上述濰坊市委官員說。
地方財政之困
“濰坊市最窮的寒亭區,從來沒有像現在這樣出名過。”寒亭區委一位官員說。
“出格”之舉的背后,則是寒亭區不堪重負的財政壓力。
2008年3月,濰坊市政府將原屬寒亭區的海洋化工開發區交由濰坊濱海經濟開發區管理,此前海洋化工開發區一直是寒亭區工業發展重點區域和主力稅源。劃出之后,寒亭區僅有的工業發展優勢被剝離,這一舉措更加重了寒亭區政府的財政壓力。
此后,種種跡象表明,海洋化工開發區劃出之后的寒亭區政府,把經濟發展的賭注越來越多地投入到土地經營中來。
2008年3月底,號稱寒亭區“有史以來最大規模”的城市集中拆遷改造——“城區拆遷百日大會戰”啟動,各拆遷地塊分別成立由區級領導掛帥的工作班子。
寒亭區的大小官員們,均打破正常工作時間和生活規律,實施“5+2”7天和“白+黑”全天工作法,即不分節假日、不分白天黑夜全速拆遷。百日之內,寒亭區全區共完成拆遷面積52.66萬平方米。
寒亭區政府希冀已顯破舊之相的寒亭區,瞬間變為新城。為此,寒亭區政府排定了30多個重點城建項目,包括治理轄區內的兩條河流、修建商業文化步行街、10條街路改造、16個城中村改造等。這些重點工程的巨額投資,寒亭區計劃通過土地出讓、土地置換、對外招商引資等方式籌得。
一個典型的例子是,2008年,城區內規劃總投資為3億元的4處學校,區財政僅投入了1500萬元,其余資金均通過土地置換解決。
2008年7月30日,寒亭區在福建廈門舉行招商推介會,對城中村改造、城區拆遷、學校建設、浞河綜合治理等城市建設項目進行集中宣傳推介。這次推介會,一次便達成了總投資14億元的11個城建項目開發協議。
推介會獲得成功之后的2008年下半年,寒亭區又啟動了5個片區、4條道路共計100萬平方米的拆遷工作。寒亭區成為一個四處建設的巨大工地。
然而,令寒亭區始料未及的是,2008年下半年房產寒流到來。已經進行了大半年的城市化改造進退維谷:一方面,已經招拍掛的地塊上,開發商遲遲不敢大規模投資開工建設,在建和建成的樓盤銷售進度緩慢,購房者的觀望心理加劇;另一方面,已然發力的城市建設步伐無法停頓,城市道路的建設、城中村的改造還得繼續。
重壓之下,寒亭區最終以“紅頭文件”的形式,要求官員替開發商售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