亓樂義
《潛伏》越到結尾越精彩,尤其是故事里的男女主角在機場臨別前不能相認,到男主角(余則成)潛伏臺灣繼續執行情報工作,而組織為他安排的“工作太太”竟是曾暗戀他的晚秋……
從臺灣人的角度,我為這部扣人心弦的連續劇設想了后續情節:余則成潛伏臺北,奉命搜集臺灣反攻大陸“國光計劃”的情報。由于臺灣接連破獲“匪諜(中共特工)案”,風聲鶴唳,他和晚秋相依為命,成為真實夫妻,但他始終忘不了翠平。隨著“國光計劃”裁撤,余則成奉命退休,并掌握臺灣開放大陸探親政策的先機,這一次他決定為自己設定一項重要任務,返鄉找尋失散多年的翠平……
任何創作都有其教化用意。《潛伏》表現出無名英雄的犧牲奉獻,才換得今日的太平歲月,其續集扣緊兩岸關系的最新發展,從人性角度處理情報人員的悲歡離合,有何不可?《潛伏》沒有丑化余則成在軍統天津站的國民黨對手李涯,將李涯為國民黨而戰的精神刻劃得絲絲入扣。這種進入史觀的探討層次而跳脫統戰窠臼,是處理國共內戰題材最成功之處,臺灣民眾能夠接受。同時,《潛伏》還以不著痕跡的方式,描述了余則成是怎么成為共產黨特工的。他迷戀女友、忠于上司,沒想到這兩人都是共產黨,而此時余則成恰巧看到國民黨的腐敗,信仰產生了動搖。這樣的劇情設計很合理,也很人性化。
我有不少小學同窗好友均為情報人員的子弟,他們住在臺北士林芝山巖的“雨農新村”(軍統局局長戴笠,別名雨農),附近有“雨農國小”(后改為雨聲國小),均為紀念戴笠所設。我認識的這批同學父輩,國難之際投身軍旅,有為有守,和歷史上描寫軍統特工的濫捕濫殺有很大不同。歷史不容否認,但也不能一竿子打翻全船的人。
就我記憶所及,國共諜戰故事很多,但臺灣卻很少拍攝類似《潛伏》的影視作品,比較多的是抗日題材,如《長江一號》之類。我想可能是國民黨被共產黨滲透得很厲害,不愿重提不愉快的往事,倒是“小心匪諜就在你身邊”成了學校最通俗的“反共”口號和素材。另外,諜報內容大多敏感,分寸不易掌握,早年臺灣政情封閉,文藝界不愿自討沒趣。如今社會風氣大開,百無禁忌,前些年由李安導演的《色戒》在臺灣既賣座,又叫好,可能也是觀眾對諜報歷史好奇的某種心理投射。
當然,影視作品吸引人的關鍵是要拍得好看,除了演技和劇本,更需真情感人。有立場無妨,但要忠于歷史。《潛伏》為此做出了新的嘗試。▲(本文作者為臺灣《中國時報》資深記者)
環球時報2009-04-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