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進行計算機教育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成為計算機領域的專門人才,而是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方法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針對此目的,目前高校非計算機專業的計算機教學從教學理念到教學方式和教學方法都需要做進一步的改革和創新,只有如此,才能將學生培養成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
[關鍵詞]非計算機專業 計算機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42-01
當前,我國正大力提倡素質教育,計算機作為信息時代的主要載體和工具,在素質教育中占據了極其重要的地位。而且由于信息技術教育比其他學科更貼近現實生活,有著其他課程無可比擬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信息技術課程的設置,在高等學校中已成為必須。目前,我國高校對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普遍開設了計算機課程,作為計算機專業的教學工作者,不斷對教學模式進行重新認識是十分必要的。
作為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我們對他們開設計算機課程不是讓他們成為計算機方面的專門人才,而是使學生將計算機與信息技術當成一門工具,作用于其工作領域,成為既熟悉本專業知識又掌握計算機應用技術的復合型人才,另一目的是通過教學過程,培養學生利用計算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與意識,提高學生的計算機文化素質。圍繞這一核心目的,我們很有必要對各高校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計算機教學進行改革和創新,具體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改變大一統的教學方式
(一)由以班為單位教學,改為以程度為指標的分班教學。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城鄉差距、貧富差距越來越大,導致高校入學新生的計算機水平也呈現出越來越大的差距。許多農村學生,特別是鄉級中學考入的學生,對計算機知識可謂一竅不通。但大城市學生中,許多人高中階段就擁有自己的電腦,還有學生家長本人從事IT行業,一些人的計算機水平已經達到相當的高度,所缺乏的只是系統性和理論性的知識總結。如果將水平差距這么大的學生組織在一個班學習,教學進度根本無法掌握,深淺更沒法把握。要解決這一難題,可以借鑒一些大學的“大學英語”快、中、慢分班教學模式,將同一系的學生打亂,舉行計算機入學考試,按成績分班,這樣有利于教學進度的開展,也避免了程度好的學生不愿聽,而程度差的學生聽不懂的情況,減少了教學資源的浪費。
(二)使用小班制教學。高校擴招帶來的一大負面影響就是大班授課,上百人擁擠在黑漆漆的多媒體教室里,教師與學生毫無交流,互不相識,學生逃課,上課睡覺的現象時有發生,教學效果大打折扣。目前,各高校普遍從最初擴招的混亂狀態中走了出來,特別是經過了教育部的高等學校教學水平評估后,教師數量已上升到合理的水平,教學硬件設施更是大大改善,有條件的院校應恢復擴招前的小班制教學。因為小班制教學利于學生集中精力聽講,使教師與學生之間能更好地互動,這些都有利于單位課時發揮最大的效率。
(三)根據專業特點,實施部分教學內容的分類教學方法。經過新一輪的高校整合,各學校普遍向綜合性方向發展。應將各非計算機專業劃分為幾類,如文史類、管理類、藝術類等,以此建立不同側重點的教學內容。如文史類側重文字處理技術,鼓勵學生開設個人博客,創作網絡小說,以此帶動其學習熱情。管理類側重數據庫管理的學習(如會計、國貿、金融等專業)。藝術類則側重圖形圖像處理技術(如園林、園藝專業)或側重平面和三維圖形設計(城市規劃、藝術設計專業等)的學習,這樣不僅增強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同時也鍛煉提高了對專業技能的應用能力。另外,對計算機水平要求較高的專業,可以把課程設置為必修課,而要求低的專業,可設置成考察課。
二、教學方法的改革
(一)首先進行查缺補漏的教學。隨著計算機基礎教育的推廣和普及,全國許多中小學相繼開設了計算機信息技術和一般性程序設計語言等課程,其內容與高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重疊較多,許多大學生在入學時就已經具備了許多計算機知識,但他們的計算機知識往往停留在較淺的層面,許多對計算機感興趣的學生上網聊天,打游戲熟練的很,但讓他們用計算機解決一些實際問題,就傻眼了。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應首先對新生所學內容進行查缺補漏,幫助學生系統地總結中學階段所學的知識,使其已掌握的計算機知識系統化、理論化,為計算機的綜合應用打好基礎。教師根據學生的整體水平,將各知識點連接起來。如在講解計算機網絡一章時,對于以前涉及的計算機軟、硬件的組成不要重復講解,重點應放在講解計算機網絡特有的軟、硬件上以及網絡的特點、應用等方面。這樣,使學生能夠在基礎課里就對計算機網絡有了比較系統的了解,為以后的計算機網絡的應用打下基礎。
(二)增加師生之間的互動。目前的計算機教學普遍采用多媒體教學,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是導演和制片人,起主導作用,主管整個教學過程的設計方案,放映速度,而學生是認知活動的主體。但許多年青教師授課時過分依賴多媒體,在放映PPT幻燈時,坐在計算機前,手不離鍵盤,眼不離顯示器,沒有和學生們的眼神交流,沒有肢體語言,沒有提問和討論,得不到學生對知識掌握情況的反饋信息。一旦多媒體出現故障,則手足無措,不知如何是好,不能展現“一支粉筆”和“一塊黑板”的基本功。課堂教學的可貴之處是教師、學生間的相互交流、相互影響,從而形成一種有助于認知活動的教學環境,所以,我們不能被多媒體課件牽著鼻子走,成為多媒體計算機的“俘虜”。為增加互動,可以提倡站立教學,增加板書,增加提問等,另外,讓學生參與討論,布置應用作業等也是不錯的方式。
(三)正確看待計算機考級。國家開展計算機等級考試的初衷是好的,但目前的計算機等級考試有些脫離實際,如二級考試,內容是VB、VC,距離非計算機專業學生的實際需要和工作應用距離太遠。試想,就連計算機專業的學生畢業后從事軟件工作的就少的可憐,非計算機專業的學生幾乎是考完就忘。當然,計算機語言的學習是對計算機的深入了解,對學生的計算機思維能力是很好的鍛煉。但問題是,許多學生為了擇業的需要,過分看重等級證書,在考級上浪費了大量時間和精力,對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反而忽視了。我們應該認識到,考級是對計算機水平的一種考核,但學習不能局限于考級的內容,如果那樣,考級反而成了困擾學生與教師的絆腳石。
三、在教學過程中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在激發學生創新意識的基礎上,加強培養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這是高校計算機教學的根本目的所在。如在教授學生利用Dream weaver制作網頁課程中,一些學生不滿足于界面漂亮的靜態網頁的制作,教師可鼓勵他們嘗試用asp、php設計基于數據庫的動態網頁,使網頁的技術含量更高。
課堂教學在形式上是集體授課,部分學生的個性魅力沒有完全展現出來,教師及學生管理部門應鼓勵學生積極開展第二課堂活動,展現學生的個性魅力。第二課堂活動打破了課堂教學的局限性,學生們既可以有自己的學習進度,也可以互相探討、交流。內容可以由學生根據興趣自由掌握,主要有:算法訓練、數據庫設計、動畫制作等。這可使課內外融為一體,寓教于樂,增強學生學習計算機的興趣,并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綜合創新能力。
總而言之,在計算機教學中,教師應充分運用現代教育技術,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大膽地讓學生自由發揮,挖掘其潛在的創造因子,為全面深化素質教育,為學生將來發展成為創造型人才奠定堅實的基礎。
參考文獻:
[1魏長寶,高等院校計算機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探究[J].福建電腦,2007,4,P194.
[2]李素萍,非計算機專業計算機教學改革之我見[J].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07,8,P97.
[3]孫玉潔、孫玉紅,當代大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J].中國西部科技,2007,9.作者簡介:
袁開銀,男,1994年畢業于河南財經學院信息系,現供職于河南財經學院現代教育技術中心,講師,主要研究方向:計算機教育,網絡技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