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敏俊
[摘要]根據建筑工程的主體對象不同,提出了建筑工程質量目標管理模式,將目標管理的途徑分為人的管理、施工機械設備的管理、材料的管理、施工方法的管理、施工環境的管理。在實際的管理工作中具有一定的參考作用和實際應用價值。
[關鍵詞]質量管理 建筑工程 目標管理方法
中圖分類號:TB1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1-7597(2009)0320173-01
作為建設工程產品的工程項目,投資和消耗的人工、材料和能源都相當大,建筑施工項目質量的優劣一方面關系到工程適用性,關系到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社會的安定,另一方面關系到企業的生存,所以把質量管理放在頭等地位是當務之急。現行的建設工程質量管理體制還處于破舊立新的發展過程中,存在整體水平不盡人意的狀況。建筑市場中影響投資效果、使用壽命及經濟效益的現象很多如地面、墻面空鼓開裂窗開啟不靈、關閉不嚴,屋面和管道滲漏,電氣、避雷裝置存在有不安全隱患,設施不符合防火規定等質量通病,在一些地區仍沒有得到很好治理。因此,研究如何加強工程項目質量管理有著重要的現實意義。目標管理,是管理大師彼得·杜拉克提出并倡導的一種科學的優秀的管理模式。它是根據注重結果的思想,先由組織最高管理者提出組織在一定時期的總目標,然后由組織內各部門和員工根據總目標確定各自的分目標,并在獲得適當資源配置和授權的前提下積極主動為各自的分目標而奮斗,從而使組織的總目標得以實現的一種管理模式。根據建筑工程的目標管理的主體對象不同建筑工程質量的目標管理模式可分為對人的管理、施工機械設備的管理、材料的管理、施工方法的管理、施工環境的管理。
一、人的管理
領導者的素質和領導層的整體素質,是提高工作質量和工程質量的關鍵。項目經理、技術負責人、計劃、財務、質量、試驗、機械等主要管理人員的個人經歷及能力對工程施工質量具有重要的作用。施工管理人員,班組長和操作人員的技能和知識應滿足工程質量對人員素質的要求。從事特殊工種和關鍵工序的人員必須持證上崗。同時引入競爭機制,從人的理論水平、技術水平,人的生理缺陷,人的心理行為,人的錯誤行為,人的違紀違章等幾個方面綜合考慮,制定程序化的優化過程,把住用人關,讓人的流動始終處于全面受控狀態,從而靠人去實現質量目標。
二、機械設備的管理
1.設備購置過程中的質量管理有以下幾點:必須按設計的選型購置設備;設備購置應向質量管理人員申報,經審核后方能定貨;優選訂貨廠家;簽訂定貨合同;設備制造質量的管理;購置的設備在運輸中,必須采取有效的包裝和固定措施,防止碰撞損傷;加強設備的貯存、保管,避免配件、備件的遺失,設備遭受污染、銹蝕和控制系統的失靈。
2.設備進場。要按設備的名稱、型號、規格、數量的清單逐一檢查驗收,關鍵性大型設備,一切隨機的原始資料、自制設備的設計計算資料、圖紙、測試記錄、驗收鑒定結論等應全部清點,整理歸檔。設備的安裝要符合有關設備的技術要求和質量標準,在安裝過程中,要對每一個分項、分部工程和單位工程進行檢查驗收和質量評定。在設備安裝檢驗合格后,必須進行試壓和試運轉,這是確保配套投產正常運轉的重要環節。
3.機械設備的選擇。機械設備的選擇,應本著因地制宜,按照技術上先進、經濟上合理、生產上適用、性能上可靠、使用上安全、操作和維修上方便等原則。機械設備的主要性能參數是選擇機械設備的依據,要能滿足施工需要和保證質量的要求。如起重機的性能參數,必須滿足構件吊裝中的起重量、起重高度和起重半徑的要求,才能保證正常施工。
4.合理使用。合理使用機械設備,正確進行操作,是保證項目施工質量的重要環節,應貫徹“人機固定”原則,實行定機、定人、定崗責任的“三定”制度。操作人員必須認真執行各項規章制度,嚴格遵守操作規程,防止出現安全質量事故。
三、材料購配件的管理
施工材料的質量,尤其是用于結構施工的材料質量,將會直接影響整個工程結構的安全,因此材料的質量保證是工程質量的前提條件。保證材料質量,對有害的材料避免使用;一切材料、工程設備和工藝均應為合同中所規定的相應的品級,并符合監理工程師的指示要求,隨時按監理工程師可能提出的要求,在制造、裝配或在現場或在合同中可能規定的其他地點進行檢驗。為檢查、測量和檢驗任何材料或工程設備提供通常需要的協助、勞務、電力、燃料、備用品、裝置和儀器,并在用于工程之前,按監理工程師的選擇和要求,提交有關材料樣品,以供檢驗。
四、施工方法的管理
方法管理是包含整個工程項目整個建設周期內所采取的技術方案、工藝流程、組織措施、檢測手段、施工組織設計等的管理.技術文件是建設項目施工的依據。為了確保這些技術文件的完整性、準確性、系統性、有效性和及時性,工程管理人員應建立技術文件資料目錄清單,建立計算機信息管理系統,對文件資料實施動態管理,保證文件的可追溯性。施工圖紙是組織建設項目施工的重要技術文件,是進行項目施工管理的依據。作好施工圖紙會審工作,能有效地避免因圖紙差錯而影響工程質量。每個項目工程開工前,建設單位應將施工圖報送建設行政主管部門,進行施工圖審查。一般情況,建設單位都會組織設計人員、施工人員、監理人員進行圖紙會審,但這不能代替施工過程中的圖紙會審。為此,在施工過程中,應將圖紙會審貫穿在每道工序施工過程之中,建立圖紙會審制度。圖紙會審后必須詳細整理及確認,并分發給圖紙持有人。若在施工中發現圖紙仍有誤差或與實際狀況不符,需對施工圖修改,必須嚴格執行技術核定和設計變更簽證制度,讓施工圖在變成成型產品的過程中處于受控狀態,為施工生產提供準確的依據。
五、施工環境的管理
環境監控是指工程技術環境的監控及現場管理環境的監控。環境因素對工程質量的影響,具有復雜多變的特點,如臨近河邊進行人工挖孔樁施工,暴雨、酷暑、嚴寒都使地下水位發生大的變化,從而直接影響工程質量,前一工序人工挖孔就是后一工序澆筑成樁的環境。因此,根據工程特點和具體條件,應對影響質量的環境因素,采取有效的措施嚴加控制。對環境因素的管理,又與施工方案和技術措施緊密相關,必須綜合分析,全面考慮,才能達到有效管理的目的。同時,要不斷改善施工現場的環境和作業環境;加強對自然環境和文物的保護;減少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健全施工現場管理制度,合理布置,使施工現場秩序化、標準化、實現文明施工,從而達到環境的監控,以保工程質量第一。
參考文獻:
[1]龔益鳴,質量管理學[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0.
[2]李旭偉,建筑工程質量管理探討[J].經濟師,2003(9).
[3]洪軍、薛淑華、趙雪峰,建筑工程質量管理之淺見[J].遼寧建材,20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