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維東
摘要:職業道德課是培養職業學校學生正確的職業觀、養成良好的職業行為習慣的一門課程。它把職業道德規范教育與職業行為養成訓練結合起來,強調知行統一,是一種行為養成教育。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重點抓好激情、明理和導行。
關鍵詞:激情;明理;導行
中等職業學校開設職業道德課的目的,是通過對職業道德的形成、特點規范和社會作用的講授,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現、道德觀。因此,職業道德課不單純是傳授知識,更主要的是讓學生掌握職業道德,即通過內心信念,調節自己的行為,逐漸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通過多年的職業道德課教學,我認為,要使學生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應該重點抓好激情、明理和導行。
一、激情
激情就是激發學生的道德情感。當學生在某個道德問題上產生情感,有強烈的愛憎、好惡時,就會在身上產生一種巨大的力量,對該事物有所取舍。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注重以情育人,要運用教學內容傳授知識,引起學生情感上的共鳴,培養其高尚道德情操,從而調節自己的行為,更好地發揮出教育效果。在講授“行為、習慣與個人發展”一節時我針對有的學生說話帶口頭語、臟話,有的學生上網成癮,有的學生缺乏禮貌等現象讓學生分析、討論,學生就這些現象紛紛發言,發表見解,都認為這是一種壞習慣,是當事人平時不嚴格要求自己、道德修養差的結果。通過討論、分析,使學生內心有所震動,自覺進行取舍,確定自己應怎樣做,應注意什么。這種教育方法加強了對學生的教育,提高了學生辨別是非的能力。
二、明理
根據傳授知識與思想教育相統一的原則,在職業道德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必須把傳授知識和思想教育緊密統一起來。學生的道德情感、信念和意志,很大程度上是在掌握知識技能的過程中形成的。學生從不知到知、由知到能的轉化,知識轉化為觀點信念和形成良好的行為習慣,關鍵在于教師的啟發、疏導。所以,教師要結合教學內容讓學生明白做人與處世的道理,引導學生用富有時代特色的理論、觀點、方法分析解決問題,學生心中明理,理達情通,從而形成內心信念,糾正自己的不良行為,逐漸養成好的習慣。
在講“增強遵守職業紀律自覺性”一節時,為了讓學生明確遵守職業紀律的意義,我首先用簡單、通俗易懂的話進行講解。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有些紀律、規章制度在開始執行時總覺得別扭、麻煩,哪怕愿意這樣做的人,也有不自然之感。但如果堅持下去,形成習慣,逐漸就會感到自然了。其次,引用古語,加以說明。古語說:“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讓學生從小處著眼,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不忽視小事。好的小事做多了,日積月累,就會走向偉大;壞的小事做多了,久而久之,也可能釀成大禍。通過逐層、由淺入深的教學,學生們對遵守職業紀律、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有了明確認識,為其指導、支配自己的行為打下了思想基礎。
三、導行
利用職業道德課教學,有目的地進行教育,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質和道德行為,關鍵應放在學生的“行”上。衡量一個人覺悟高低、思想品德好壞,不能只聽他說得如何,更主要的是看他的行動。因此,我們教育學生要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在認識、情感、意識的指導下,支配自己的行動,對他人和社會作出正確的行為反應。在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把普遍要求和個別指導結合起來。以前一名畢業班學生,上課插話已習以為常,同學認為他是班級搗亂分子、不安定因素,很多老師也反映了這個問題。對此我結合課堂教學注重教育、強化訓練的要求,在講“紀律和自由的關系”時,對他進行教育,改正他插話的毛病,讓他知道遵守和維護紀律,就是維護人民的利益,而任何違反紀律的行為都是違背和損害人民利益的,是不道德的。上課插話,就是缺乏禮貌的行為,也是紀律松懈的表現。下課又及時找這名學生談心,問明情況。他說,上課插話自己也感覺不對,但就是控制不住。為了幫助他改掉此毛病,我讓他把要說的話寫在本上,或舉手發問。后來在上課時我發現這名學生好幾次不舉手就要說,我就及時用眼神示意他。他馬上領會了,控制此毛病的再犯。經過一段時間的糾正,他終于改掉了上課插話的不良習慣,而且還能積極思考問題,舉手發言或回答問題,班級同學都說他進步最大,畢業時還被學校評為優秀畢業生。
通過職業道德課教學培養學生良好的行為習慣是一項長期而艱辛的工作,我們政治課教師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和能力,認真分析學生的心理需要,在教學的方式、方法上有所創新和突破,努力使我們的職業道德課教學達到既教書又育人的目的。
參考文獻:
[1] 于林紅,李亮. 中等職業學校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實效性探索.衛生職業教育,2005(18).
[2] 吳俊飛.完善中等職業技術學校職業道德教育工作對策探析.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