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賢佑
摘要:“工學結合”是一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面對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專業教師的角色定位是教學活動的組織者、孜孜不倦的求知者、頂崗實踐的指導者、校企合作的溝通者。本文針對“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專業教師的角色進行闡述,使這種新型的人才培養模式能順利進行。
關鍵詞:工學結合;角色;組織者;求知者;指導者;溝通者
職業教育是為當地的經濟建設服務的教育事業,說到底就是就業教育,這就要求職校畢業生不僅要有寬泛的專業理論知識,而且要有嫻熟的操作技能。“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即采用工學緊密結合、校企緊密結合方式,突出技能培養,達到“招生即招工”“零距離”就業的目的。面對這一新的教學模式,專業教師的角色是什么?
一、教學活動的組織者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的教學內容分兩部分:理論學習和頂崗實踐。因為這兩部分內容都與專業教師相關聯,所以專業教師都要參與其中,使自己成為教學活動的主要組織者。
理論學習一般安排在學校上課,專業教師按照教學大綱的要求并結合學生的實際,采用恰當的教學形式組織教學。職業學校的生源質量參差不齊,教師要注意采用分層分級教學、模塊化教學、項目式教學、任務式教學等多樣化的教學形式,注重學生的個性特點、個性差異,把握合理的教學進度,調控好教學內容的難易度,想辦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充分發揮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和創造性,倡導學生自主、合作、探究性學習,使學生主動發展、和諧發展。教師是學生理論學習活動的組織者。
頂崗實踐則將學生安排在工廠的生產線上,完全按照企業生產的要求來要求學生,專業教師全程跟進。進入工廠前,教師要向企業負責人充分了解生產線的操作流程,將學生分好組,確定好小組長,做好安全教育,布置好頂崗實踐的要求。除了組織學生在生產線上頂崗實踐外,還要組織學生了解現代企業制度、管理經驗、文化背景,熟悉企業規章制度、懂得安全生產。從而達到不僅提高學生的專業技能水平,而且還能提高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心理承受能力、語言表達能力,并培養學生吃苦耐勞精神的目的,即專業技能和職業素養雙豐收。教師在頂崗實踐活動中的組織工作并不比理論教學活動輕松,這就要求專業教師要通盤考慮,制訂周密的安排計劃,親歷親為,保證頂崗實踐安全有序進行。
在實際操作中,教師可根據具體情況把原本在校內實施的專業課程,放在工廠的真實環境中進行。由企業技術人員和學校專業教師結合生產實際,由學生根據自身的工作安排選擇白天或晚上組織集中授課,幫助學生解決他們在實踐中碰到的問題。
二、孜孜不倦的求知者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專業教師要從兩個方面不斷地加強自身的學習:
1.向工人學習生產技術和職業素養
以學校和課堂為中心的傳統中職教育是“兩張皮”:學的不能用,用的學不到。其根本原因是:職業教育教學與生產崗位脫節,專業教師無企業生產經驗。“工學結合”的教學模式,為專業教師提供了一個深入企業實踐的機會。作為專業教師,應該抓住這個機會,放下教師的身份,深入到企業生產第一線,虛心向工人學習,多問、多看、多動、多想,憑著自己扎實的理論知識,通過工人師傅手把手教,力爭短時間學到最鮮活、最先進的技術,使自己成為具有過硬技術的“雙師型”教師,以適應職業技術教育的需要。通過跟工人師傅的接觸,學習他們優秀的職業素養,使自己能在以后的教學中更好地培養學生優秀的職業素質,為學生順利就業打下堅實的基礎。
2.進行工學結合的理論研究
實行“工學結合”是人才培養模式的重大變革,它有力地沖擊了原有的教學模式和管理制度,是一項涉及企業、學校、學生以及社會的復雜的系統工程。作為新的教學模式,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肯定會遇到許多新的問題。專業教師要在親身經歷的基礎上積極地探索,擴大視野,不斷地思考總結,深入進行“工學結合”的原則與方向、內容和方法、教育評價的標準等問題的理論研究工作,以推動職業教育與經濟社會發展緊密結合,提升職業教育為經濟社會發展服務的能力與水平。
三、頂崗實踐的指導者
學生頂崗實踐,不是把學生單獨交給企業,而是要求專業教師進廠,與學生同吃、同住、同勞動,并根據學生的實習情況,加強指導。
1.確立目標,明確任務
專業教師根據頂崗實踐的要求和所學的理論知識,把要實現的目標分解、細化,以提高實踐效率。
2.加強巡回指導,規范技能操作
巡回指導是在頂崗實踐中學生操作階段的重要一環。教師只有在車間往復巡查、點撥指導,才能了解學生操作的真實水平,才能使學生的操作規范、方法科學、程序合理。巡回指導要求教師必須做到眼勤、腿勤、口勤、手勤,及時講解學生操作中出現的技術問題,給學生以正確的示范,讓學生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
3.及時講評反饋,積極鼓勵幫助
當天實踐結束,及時講評,是頂崗實踐的必要補充和完善。通過一天的實踐,教師發現的問題、學生提出的問題,都必須利用晚上的一些時間集中學生進行講評。講評要講到點子上,要講到實質上,要講到關鍵上。扣住形成技能的技巧,抓住技術動作的要點,捕捉學生的閃光點,并分別給予學生恰到好處的講解、指導、鼓勵。我們可以分小組講評、個人講評、當堂講評、課后講評等多種形式。講評表現好的,也講評表現不好的,尤其要樹立好的操作模范,讓學生有標可立,有標可學,最終達到全部過關這一目的。
四、校企合作的溝通者
“工學結合”教學模式中,校企合作是基礎。第一,把企業招工和學校招生結合起來。學校招生即為企業招工的第一步,一方需要一方培養,定向錄用,供求一致,招用結合。第二,專業設置與企業需求相結合。學校根據企業要求,開設相應的專業課程,企業從教學計劃的制訂、教材的征訂、教師的配備、試卷的審查、考試的安排、教學的評估、獎懲的實施等都全過程參與。第三,技能培養與企業崗位相結合。學校根據企業崗位的具體工作,確定教學內容和教學重點,強調實習環節,突出實際操作能力的提高,強化技能訓練和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第四,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學生既是學校需精心培育的對象,又是企業要悉心造就的員工。第五,試行“半工半讀”制。企業實施實踐課程的培訓,學校按教學計劃實施理論課的教學,雙方協作,保證了理論與實踐的有效結合。學生成了兩個單位的共同管理對象,學校負責理論教學,企業負責實踐活動。要使兩者有效地結合,兩個單位之間要經常交流、協商,其中起紐帶作用的就是專業教師,因為專業教師既是學校的老師,對學生的情況非常了解,又是學生實習的組織者、指導者,對學生實習的各種問題都得親身經歷,所以專業教師要充分利用這雙重身份,做好校企合作的溝通者,提出各種方案供學校、企業的決策者參考,使校企合作走向深入,為當地培養出更多合格的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 雷世平.試論推進工學結合的保障條件.職教通訊,2006(5).
[2] 推廣“工學結合”人才培養新模式.廣東教育,2007(2).
[3] 王召華.學習電工技能培養專業素質奠定就業基石.電子報,2007(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