戴暢蓬
人的認識活動與人的情感是緊密相連的,學生的感知、聯想、思維都伴隨著一定的情感,并受其影響。下面我就新教材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情感,談一談自己的粗淺看法。
一、以情激情
數學教師通過教學,指導學生的數學學習,并且通過其情感教學對學生產生潛移默化的作用。老師的責任心,老師的愛,會喚起學生的情感共鳴,起到帶頭作用。這些年的教學工作經驗表明,學生喜歡數學的一個重要原因,往往不僅僅是由于老師教得好,更是由于師生感情融洽。所以作為一個老師,讓學生更好地掌握知識,不僅僅只是傳授解題技巧,使學生獲得知識,而且還應該對學生加強品德、生活、個性的關懷教育。要不斷提高自身的素質、品德、修養,要運用高超的、個性化的課堂教學藝術發動學生,與學生思想上產生強烈“共振”,使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帶有濃烈的情感色彩。學生能從內心體驗到學習數學的樂趣和成就感,達到“以情激情”的良好效果。
例如講“正數和負數”一節時,可以對學生說,中國人是最早在古代商業中使用負數的,以收入為正,支出為負,以盈余為正,虧欠為負;在古代農業活動中,以增產為正,減產為負。著名的中國古代數學著作《九章算術》的“方程”一章(《九章算術》),在世界上首次引入負數及其加減法。運算法則“正負術”其內容是“同名相除,異名相益;正無入負之,負無入正之”,它與我們現在學習的有理數加法法則具有異曲同工之妙……以此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民族自豪感,對數學的思考與研究產生興趣,滿足其求知欲。
二、以景激情
情感具有情景性,在一定的場合下,生動活躍的教學情景可以激起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讓學生在迫切要求下學習。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應善于調動學生成為學習活動的主體,使教師與學生成為數學教學互動的統一主體,是教師教學活動追求的至高境界——“爐火純青”。調動學生參與的關鍵是“問題”,教師要有激情和活力,學生要熱情與主動,只有師生真情投入,傾情互動,所提問題有思考性、貼近生活,才能吊起學生的胃口——探究欲望。
如在講“選擇方案”一節教學內容時,可以這樣探究:
問題1:一種節能燈的功率為10瓦,售價為60元;一種白熾燈的功率為60瓦,售價為3元。兩種燈的照明效果一樣,使用壽命均為3000小時。如果電費價格0.5元/千瓦時,消費者選用哪種燈可以節省費用?
①問題中的基本等量關系:
費用=燈的售價+電費
電費=0.5×燈的功率×照明時間(W=PT)
②填表(下表由學生填)
③照明用多少小時,兩種燈費用相等?
列方程:60+0.01×X×0.5 = 3+0.06×X×0.5
解得:X=2280
④如下圖所示討論交流:
A.照明小于2280小時,用哪種燈省錢?照明時間超過2280小時但不超過使用壽命時,用哪種燈省錢?

B.如果燈的使用壽命是3000小時,而計劃照明3500小時,則需要購買兩個燈,試設計你認為省錢的選燈方案。(三種方案:兩個白熾燈;一個白熾燈和一個節能燈;兩個節能燈。)
亞里士多德說過:“思維是從驚訝和問題開始的。”(《名人名言錄》)孔子也說過:“弗思何以行,費思何以得。”(《論語》)可見教師只有充分研究學生的認知背景,研究教材,研究課程資源,找準契機,通過提出有效問題,營造一種充滿誘惑的問題情景,才能使學生樂學、樂動、樂于探究,使教學成為智慧生的“情感磁場”。因為成功的課堂教學往往是以問題情境為支柱,讓問題和探究貫穿教學的流程,讓學生執“疑難”進課堂,帶著新“問題”出教室,促進學生發展。

目前,數學教育改革的宗旨在于讓學生學到活生生的數學知識,使學生在知識的學習中形成健康的情感和健全的人格,而情感在人的生存發展的特殊功能也正在被越來越多的人所認識。在這方面的方法還有很多,在這里就不一一列舉了。“路曼曼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離騷》)加強這個方面的研究必能保證素質教育不斷深化,讓學生真正學到為我所用的數學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