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偉鋼
凡是長了一張LCD的臉就能成就分眾的神話?健康傳媒、易取傳媒、分時傳媒這些強調渠道占有的被業內稱為“類分眾”的新媒體如今疲態盡顯。
時光倒回一年前,我們看到的是:樓宇展架媒體易取傳媒獲得IDG第二筆融資,融資金額達1300萬美元,并已有第三筆融資計劃,計劃2009年第二季度在美國上市。
然而,當風投們捂緊了口袋,繁榮的市場便也一去不復返。
2008年10月底,炎黃健康傳媒內部上演了“先有公司顧問炒掉CEO的短信,后有CEO解除公司顧問的聲明”的戲碼,公司管理層與投資方的過招被炎黃健康傳媒的內部員工視做“地震”。
“地震”只是雙方的互相角力。實際上,收不抵資已是渠道媒體發展經營中的最大阻礙。
前面提到的易取傳媒、炎黃健康傳媒只是2007—2008年眾多“復制分眾”公司中的冰山一角。在分眾傳媒2005年7月美國成功上市后,江南春的財富樣本吸引了一大批媒體。包括電梯液晶媒體商華語傳媒、廁所液晶渠道的亮角落傳媒等都獲得了融資,它們的共同點是講同一個故事——“我們就是下一個分眾,下一個江南春。”
這個行業的增長是建立在對平臺搶單的情況下,瘋狂略地之后就會遇到瓶頸。因為這類媒體只能提供平臺,卻不能提供內容。
對于一個媒體,內容是它所必須具備的屬性之一。內容可以留住用戶,當媒體的用戶量達到一定規模后,才能談及媒體的價值。內容上的缺失,使得渠道媒體一直備受詬病,但他們往往不以為然,反而認為“做內容比較麻煩,不如廣告來得直接”。
同樣無法解決的問題還有廣告到達率,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渠道類媒體在受眾群體細分上有一定優勢,但對廣告主而言,更關注的是在投放基礎上有多少到達率,這些對于渠道媒體來說是沒辦法監測的。
在渠道媒體市場,懸而未決的事情似乎有很多,以至于現在來看,多少有點舍本逐末的意思。比如他們從未認識到改變廣告主的投放習慣需要時間和難度,總讓追求速度和廣度的口號凌駕于現實之上。
現在,分眾有可能會搖身一變成為各大廣告公司的競爭對手,因為它們現在正在努力向創意轉型。
對于眼下最真實的經營狀況,廣告主更傾向于這類媒體的精準性特征。盡管預算在減少,但是機會還是有。越是經濟不景氣,廣告主越需要投放能夠刺激銷售的廣告,而不是品牌的廣告。
經濟危機逼迫廣告主的投放更快地向營銷效果轉移,在媒體選擇上,類分眾媒體盡管打著精準營銷的招牌,但到底有多少觸及率,近年來卻也始終無法給出答案,其廣告效果自然也難以衡量。
客觀來看,無論是早先的分眾、聚眾,還是中期的框架、璽誠,抑或是后期的易取、百泰,他們其實是在迎合媒體發展細分化、個性化的趨勢,把品牌覆蓋到各個時間段的各個空間,作為傳統媒體的有益補充,他們發展實在是理直氣壯;但尷尬的恰是之前過多的宣傳造勢,把自己推上難以轉身的境地。
從眼下并不樂觀的大環境來看,加速了媒體運營向理性化、正常化發展的進程。2006~2007年高速的發展導致投資過熱、媒體運營過熱,而危機的出現使得這些問題更劇烈的爆發了,比如過度細分導致資源的浪費與不合理。廣告主尋求媒體資源更豐富的運營商進行合作,對廣告主是一種節省;反之,對媒體商而言也是降低了成本和運營費用。
美國雅虎和報紙的合作或許可以為其他媒體提供一條出路:雅虎與報紙的合作始于2006年,當初僅限于共享求職、招聘廣告。2008年,參與該聯盟的約半數報紙同意試驗兩個新的合作項目。一是雅虎的新廣告系統,報紙可以借該系統銷售其網站上面向特定受眾群的廣告。系統根據用戶訪問的頁面內容將用戶劃分為不同群體。另外一個新合作項目是允許報紙銷售雅虎網站上的廣告,雙方分成廣告收入。
眼下,渠道媒體面對的是如何跨過生與死的邊界,對此,要降低成本,縮小擴張。如果企業的營業收入下降30%的話,成本至少也要下調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