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理與網民交流的政治生態
雷振岳
溫總理與網友的在線交談,已遠遠超越了經濟意義、精神意義,而成了良性政治生態的標準。
首先是對一線民聲的傾心關注。如果說忙碌,13億人口的國家總理絕對是日理萬機,可溫總理還是抽出兩個小時和網友積極交流。總理在網上和群眾零距離接觸,了解基層信息。將群眾意志轉化成政府意志和社會發展意志,推動工作積極發展。
總理還能如此重視民聲,體恤民情,那些扎根基層、服務群眾的基層官員,省委書記、市委書記、縣委書記,理所應當多當群眾的小學生,多讓公共決策、政府政策和群眾進行互動交流,多了解群眾的實際困難,多讓政策符合群眾心聲。可看看現在的下基層,鄉長鎮長下基層都成為一種奢侈,如何了解民生呢?基層官員應多學溫總理,眼睛向下,關注民聲,注重民情,這種“從群眾來到群眾去”的工作法寶不能丟啊!
其次是對網絡輿情的重視了解。互聯網作為一種新事物已成為社會生活的重要構成,成為群眾發表見解、張揚公民性格的公共平臺,成為公共聲音的集大成者,成為社會客觀存在的映像。不否認有些網友的言論尖銳、尖酸刻薄,但這又有什么呢?這是公民的話語權,是精神個性的一種張揚,也是社會充滿活力的一種表現。所以,經常上網的溫家寶總理非但沒有覺得“異樣”,反而充分吸納,取長補短,客觀對待:“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
可在我們身邊,不會上網、沒有上網時間的官員仍大有人在。他們更習慣于傳統政治體制中的匯報和書面問答,不習慣、不善于汲取這種新輿情,“互聯網太繁雜,不值得信任”,“網友言論憤青情緒太多”等。他們只看到了負面,而對于正面重視度不夠高,說到底,這仍是一種行政閉塞。他們更應“行政換腦”,多注重網絡輿情發展,學學溫總理的“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第三,是對坦蕩溝通的積極倡導。溫總理說,“一個為民的政府應該是聯系群眾的政府,與群眾聯系的方式可以多種多樣,但是利用現代網絡與群眾進行交流是一種很好的方式”。既然是溝通,就說真話,政府有什么顧慮,什么要求,什么想法,什么困難,都講出來,不必諱言,不必躲閃,政府和群眾之間的流動成了一條流動的河,時時刻刻有新的活水注入,就能保持永久的清澈見底。在線溝通成了交流思想的新載體,成了取信于民的好機會,成了不良思維的潤滑劑。
可總有官員對互動和溝通不感興趣,或者自以為是,一手遮天,違逆民意,獨斷專行。就是公開了,說一些言不由衷的空話、官話,讓人討厭。總理都與網友交流,表明現代互聯網已經發展到可以讓社會公民積極有序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階段。溫總理“坦蕩溝通,問心無愧”,應該成為這些官員的榜樣。
開明的領導,開放的網絡
劉君
2月28日15時,溫家寶總理與網友在線交流并接受了中國政府網、新華網聯合專訪。目前,新華網論壇頁面顯示提問帖文已超過15萬。
網友“無線風壓監測儀”問道:“溫總理你好,古有康熙微服私訪,今天微服私訪是不可能了,因為有電視,大家都認識你,并且有許多人不想讓你知道內情,我認為通過網絡這種形式,與百姓交流非常好,可以讓總理真正知道百姓心聲。”這位網友不僅道出了中國網民的心聲,也還是很了解互聯網的。
第一,網絡是具有虛擬性的,上網的人大都用網名,俗稱“穿馬甲”。正是這種虛擬性,使腐敗官員對舉報者的報復無處下手。正是這種虛擬性,使心存顧忌的網民可以暢所欲言。這可以說是網民利用虛擬的網絡,“隱服”發言和舉報。
溫總理也是網民,在2005年兩會中外記者招待會的開場白中溫總理說:“昨天我瀏覽了一下新華網,他們知道我今天開記者招待會,給我提出了幾百個問題。他們對國事的關心,深深感動了我。他們許多建議和意見是值得我和我們政府認真考慮的。”看來,溫總理早有上網“微服私訪”的習慣。是網絡的虛擬,讓網民的言論變得的更真實,也讓溫總理的網上瀏覽更有意義。
第二,網絡具有無國界性和互聯性。從哪里舉報腐敗,世界所有能上網的地方都能看到。地方上發生了什么不好的事情,網上很快就傳開了,而且那里的網民——不管是哪個國家的,都能當個“二傳手”,發到任何的網站——不只是當地的。所以,想刪除都來不及,想封堵也不可能。這幾乎把一切公共事物都曬在了網上,也就是曬在了陽光下。陽光是最好的防腐劑,有了網絡的存在,不知有多少人因為懼怕網絡反腐的力度,打消了貪腐的念頭。
第三點是最重要的。包括胡主席、溫總理在內的中國領導人,以及各級紀律檢查部門都很重視網絡輿情。胡主席到人民網時,在線和網民交流,今天,溫總理到中國政府網、新華網,也上發展論壇和網民互動。這種示范的力量是很大的,一定能推動各級領導上網了解民意,一定能推動網絡反腐的進展。
匿名上網增強了網絡的虛擬性,但虛擬也有虛擬的弊端,一是執法者不容易聯系到舉報者,以便盡快掌握腐敗者的證據。二是,助長了不負責任網民傳播流言,甚至進行誣告。雖然,實名制將是互聯網未來的發展方向,但就目前來看,網絡的虛擬性還是利大于弊的。但是,網絡的作用決不是虛擬的。汶川地震時,來自汶川的大二學生張琪就利用互聯網發帖幫助我們的空軍直升機找到了降落點。今天,網絡正把一個個真相揭示到大家眼前,把一個個貪官拉下馬,也是網民的鍥而不舍,推動了現實中一些熱點問題的解決。
有我們開明的國家領導人,有開放的互聯網,我們國家的明天一定更美好。
整頓網絡低俗之風應為常態
龔明俊
眾所周知,網絡如同核能,是把雙刃劍,危害與機遇并存,諸多頑疾難治。而這場旨在“不留死角”的網絡大整頓如同一場雷霆之雨,對于飽受低俗化問題困擾的網絡世界無疑是久旱逢甘露。
同時,對于發展態勢驚人,并將進入新的發展紀元的中國互聯網無疑也是場恰逢其時的及時雨。隨著3G時代的到來,無線互聯網將呈現出爆發式的增長趨勢。同時,網絡購物、網絡求職等互聯網實用型應用率大幅增長,而網絡音樂、網絡視頻等娛樂型應用的使用率呈現下行趨勢,我國互聯網正經歷著由娛樂化應用向價值應用時代的重要轉變。在這個轉折時期,政府對網絡適時的宏觀引導,及具體強力的管理起著及其重要的規范導向作用。并且,打擊娛樂化的低俗內容,不僅適時推動網絡的這一轉變,更對占網民80%的青少年的成長意義重大。
整頓行動充分體現了政府管理、規范互聯網的決心。整頓檢查是地毯式的,境內外許多著名的商業綜合網站、搜索網站的大名在“黑名單上”赫然醒目,幾乎涵蓋各個領域的問題網站像被拉出土的一串串土豆一樣,被分批曝光,責令整改。整頓是專業化的,曝光具體明確到欄目內容,并且判斷標準是明確詳細的,整治的網上低俗內容主要包括:涉及色情的內容,如直接暴露和描寫人體性部位的內容、情色動漫;涉性內容,如以庸俗和挑逗性標題吸引點擊的內容,非法性藥品廣告和性病治療廣告等相關內容;侵害人身權利內容,如惡意謾罵、侮辱他人等的內容,惡意傳播侵害他人隱私的內容;以及宣揚暴力等內容。
盡管世界各國網絡文化不盡相同,但各國對于網絡文化對本國社會、本民族文化的巨大影響力是早有共識的。黨的十七大正確而及時的提出推進社會主義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任務,其中包括建設社會主義特色的網絡文化。我國的網絡文化失去這個特色,就失去了民族性,網絡發展會迷失方向,危害國家社會的健康發展。
我國政府也充分認識這些,一直致力于建設和諧文明的網絡世界,對網絡的管理力度與強度是逐步加大的。尤其是過去的2008年,政府做了許多努力,如出臺《互聯網視聽節目服務管理規定》,加大了網上“掃黃打非”力度,全年共查辦網絡“掃黃打非”案件1848起。此外,還著力遏制網絡色情小說傳播等。
從政府在這場整頓行動中的種種表現看,政府對網絡的管理在向迅即、精準、高效方向發展。可以說,與較早時候比較,政府管理在成熟化、常態化,而這種常態化是制度化的,是以依法管理為前提的。建立文明健康的網絡世界,宏觀上需要政府的行政監督管理,微觀上需要法律完善、行業規范與網絡自律,以政府行政管理為主力,多方共同發力,形成的合力必能推動網絡世界向著正確的方向前進。因此,在為政府加強網絡整頓力度鼓掌歡慶時,我們也應蓄勢準備參與創建文明和諧的網絡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