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世福
作為歌唱家的譚晶,被業內專家譽為當今中國歌壇的領軍人物之一。她先后獲“飛天獎”、“金鷹獎”、“駿馬獎”、“金號獎”、“金唱片獎”、“中國唱片金碟獎”等國家級大獎。
除了唱歌,譚晶還一直熱衷于公益事業,多次到全國各地基層慰問演出,并數次為災區、貧困地區捐款,被中國紅十字總會、中華慈善總會、中國殘疾人聯合會、中華環境保護基金會、中國殘疾人事業新聞宣傳促進會等五大公益組織授予2008年度“中國十大公益楷模”。
然而,作為網民的譚晶,幾乎每天都會上網,有些時候在外面,就用手機上網,她對互聯網有一番獨到的理解。
“兩會”期間記者采訪了譚晶。
《網絡傳播》:你為什么要在各門戶網站開博客、并建立自己的網站?
譚晶:我覺得這是一個和大家交流的平臺,多了一個和大家“說話”的方式。因為平時非常忙,在網上有個地方記錄一些自己的經歷和心情,我覺得這很方便。同時,這也是一個雙向交流的過程,大家可以給我留言,給我提一些意見和建議。
《網絡傳播》:你的許多歌曲在網上被大量下載,在論壇里同樣有很多的帖子支持你,其中《天空》一曲,2008年在網易的各個論壇,各項指標都排名前三位,你怎么看網絡音樂的發展?
譚晶:作為一名歌手,最重要的是唱好歌,能被網民喜愛,我覺得這是對我的肯定,很感謝大家對我的厚愛。去年是奧運年,《天空》受到大家的喜愛,我想也有這方面的原因。現在網絡音樂發展迅速,也出現了一些耳熟能詳的歌曲和深受大家喜愛的網絡歌手。網絡給更多有才能、有實力的人提供了更大的舞臺和更多的機會,也促進了音樂的發展。
《網絡傳播》:2008年你先后兩次做志愿者,一次是“5.12”地震發生后,你奔赴四川,第二次是在北京做奧運志愿者你怎么看這兩次志愿者經歷?這是你今年提出《中國志愿服務促進法》議案的動因嗎?
譚晶:2008年,我國的志愿者事業躍上了一個新臺階,進入到了快速發展時期。據不完全統計,在這一年里,累計有超過506萬名志愿者參加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170多萬名志愿者直接服務北京奧運會。在2008年12月5日是第23個國際志愿者日當天,據中國志愿服務信息資料研究中心的資料顯示,我國注冊志愿者人數已達2946萬名。自1993年底團中央發起實施青年志愿者行動以來,志愿服務已在全國范圍開展15年,累計已有3.82億多人次的青年和社會公眾為社會提供了超過78億小時的志愿服務。
經過“5.12”大地震,經過北京奧運會,我們在看到涌現出無數優秀志愿者的同時,也發現了很多不足之處。“汶川大地震”之后,來自全國各地的志愿者都涌到災區,我當時利用一些空余時間,跟個別志愿者溝通聊天,發現他們很多都是自愿來的。對于他們來說,完全是出于滿腔的熱情,出于一種愛心和沖動。他們沒有想過到這里除了幫助別人,自己也可以得到一些保障,比如受傷了怎么辦,生病了怎么辦?
所以我覺得,通過法律性的東西來規范志愿服務是非常重要的。制定這樣一個法律,可以增強公民志愿服務意識以及企業、個人等贊助志愿服務事業的公益意識,規范志愿者組織和志愿服務活動,保障志愿者合法權益,促進志愿服務事業蓬勃健康發展。由此,我今年參加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所提交的議案是:乘奧運東風,加快《中國志愿服務促進法》立法工作。
去年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期間,我就提交了關于《中國志愿服務促進法》立法工作的議案,并得到了中央領導和相關部門的重視。2008年11月,我接到全國人大常委會的回執函,但是具體怎么做,目前還沒有回執。我再一次提出這個議案,也希望我們的志愿服務越來越規范,發展得越來越快。
《網絡傳播》:怎么看到網絡媒體在重、特大突發性事件中的表現和作用?
譚晶:在重、特大事件面前,網絡能夠及時報道,讓更多人第一時間全方位了解事件的經過。它具有非常強的時效性和直觀性,彌補了一些傳統媒體的劣勢。
《網絡傳播》:你怎么認識互聯網與青少年的關系?互聯網對青年創業有哪些幫助?
譚晶:現在來說,互聯網已經很普及了,廣大的中小學生日常都會接觸到互聯網。我認為青少年接觸互聯網是有利也有弊的,互聯網的使用能幫助青少年開闊視野,學到更多他們有興趣、想學的東西,還有一些學校里接觸不到的、父母不了解的東西,青少年都可以去網絡尋找答案,這樣對自學能力的培養、以及對社會的全面認識都有好處。但是畢竟網絡上的信息是沒有屏障的,壞的信息與好的信息都可能進入青少年的視野,所以我覺得這是網絡信息傳播急需解決的一個問題。
青少年創業方面,我認為網絡對青少年最大的幫助是,開拓思維。因為信息量大了,才能得到更多啟發。通過網絡可以使青少年眼界開闊,看到更為廣闊的天地,從而激發他們創業的勇氣。有勇氣很重要。《網絡傳播》:在第十一屆全國人大第二次會議上,你提出《關于促進青年創業若干問題的意見》的動因是什么?
譚晶:當今全球金融危機下,就業問題是亟待解決的重大問題。
在兩會之前,2月26日,我參加了“共青團與全國人大代表、全國政協委員面對面”活動,主要圍繞探索建立共青團與代表委員溝通交流制度、促進青年就業創業等話題進行了面對面交流。
作為全國人大代表,全國青聯委員,我有義務關心青年的創業和就業問題。在經濟危機的情況下,青年人遇到了很大的挑戰。創業才能提供更多的工作崗位。帶動就業。一部分年輕人創業將帶動更多的年輕人就業,這是一件多方受益的事情。全社會重視青年就業,不斷創造促進青年創業的有利環境,大力培養廣大青年的自我發展能力和造血機能,以創業促進就業,對于解決就業問題,促進和諧社會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網絡傳播》:你怎么看“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的網絡民意?
譚晶:以前的時候我們說“從人民中來到人民中去”,現在說“從網民中來到網民中去”,這充分說明了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它已經是大家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其實開“兩會”的目的就是更好的為大眾服務,作為人民的代表,就要反映民意,網絡民意也是如此。
《網絡傳播》:作為我國、我軍優秀的歌唱家,你經常參加國際文化交流活動,你如何認識互聯網在文化傳播以及增強國家軟實力方面的作用?
譚晶:這些年來,我經常到美國、澳大利亞等國家演出,并且在2006年舉行了維也納金色大廳獨唱音樂會。在對外交流的過程中,我覺得世界上很多人對我們的了解還不夠,我們對中國文化的傳播也還不夠。
建國以來,我們一直積極探索、努力開拓,通過各種形式的交流活動向全世界人民介紹中華民族的悠久歷史文化和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社會主義建設取得的偉大成就,讓世界人民深入了解中國。多年來,交流活動規模不斷擴大,涉及領域更加寬泛,涵蓋了文化藝術、科學技術、政治經濟、民族宗教、教育管理、新聞出版、學術研究等多個方面。
當前,在全球一體化的趨勢下,文化走出去已成為一種歷史的必然,也是文化發展的時代抉擇。盡管我們的文化走出去戰略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現階段,我國文化在國際上的影響力和競爭力,與我國國際地位還不相適應,與我國五千年文明積淀的豐厚文化資源不相適應。沒有文化的更大發展,就沒有國家的全面現代化,就沒有社會的全面進步。推動文化的大發展大繁榮,是時代前進的要求,是歷史發展的必然。
互聯網是文化傳播的重要載體,它是全球通用的工具,具有很大的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