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 淼
2009年3月1日,中國廣播網進行了成立10年來的第8次改版,推出全新版面,并提出“打造全球最大中文音頻網絡門戶”的目標。歷經十年的建設,中國廣播網邁出了國際步伐。
2009年4月1日,國際在線再次進行新的嘗試,推出新的網絡電臺頻道——巔峰體壇,加強專業化體育頻道。
在互聯網技術快速發展和交融使用的時代,Web2.0的出現使文字、圖片、音頻、視頻等技術得到廣泛的綜合運用,但在全國近兩百萬家網站中很難找出單純的音頻網站。因此,具有鮮明音頻特色、依托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和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國際在線和中國廣播網的動向成為人們關注的焦點。
中國主流音頻網站邁出的國際化步伐
在稍早的2月17日,中央人民廣播電臺召開了建臺歷史上首次新媒體發展工作會議,會上提出以中國廣播網為龍頭,整合新媒體資源、舉全臺之力辦網、實現臺網互動的新戰略。新戰略將依托母體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最大核心資源——音頻,實現傳統媒體與新興媒體的融合,同時回歸網民,滿足網民第一大應用——網絡音樂需求,立足獨家特色、以聽覺傳播為核心、全力打造全球中文網絡廣播第一品牌。
中國廣播網副總裁伍剛說:“中國廣播網每一次改版都立足于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特色,在特色的基礎上完成傳統媒體向新媒體的轉型,將傳統的廣播資源轉換成網絡的內容資源。作為國家電臺網站,中國廣播網在每次改版中都突出三個最重要的特點:第一,作為中央主流新聞媒體的網站,新聞是始終恪守的本位;第二,抓住音頻,聲音介質傳播是固有的本色;第三,挖掘新媒體傳播技術的互動特色。立足本位、本色、本體,中國廣播網在業界實現了以音頻為主體,以圖文和視頻為兩翼,以互動為核心,依托母體,服務網民,形成自有的獨家特色。”
中國廣播網是最早進行網上音頻直播的網站之一,音頻節目在中國廣播網的建設中扮演著很重要的角色,占到訪問流量的60%—70%。伍剛和他的團隊也對網民為什么要訪問中國廣播網做了分析,首先是人們在信息的海洋中有求知、求樂、了解世界的欲望,通過網絡可以滿足這個需求;第二是很多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的聽眾被吸引到中國廣播網,在這里可以找到廣播之外,意猶未盡的、還想進一步深入了解的背景性的、前瞻性的、后續性的相關資訊。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作為全國唯一的、最大的面向全國廣播的國家電臺,最大的優勢就是獨占性、唯一性,這是其他網站所不具備的特色優勢,也是中國廣播網可以好好利用,將資源轉化的砝碼,在網上形成特色,將聲音特色做足,形成不可替代的位置和份額,
中國國際廣播電臺副總編輯、國際在線總編輯馬為公回顧10年來國際在線的發展歷程也認為,國際在線作為國家對外傳播的主要窗口,依托中國國際廣播電臺的多語種優勢,一起步就利用語言優勢面向全球。
“國際在線成立于1998年,2005年之前可以說國際在線處在傳統廣播的網絡版時代。2005年開始了網絡電臺的嘗試,國際在線從中文和幾個少數外語開始,進入針對網民和網絡收聽習慣而設置的新媒體網絡電臺的階段。現在,國際在線在推進對外傳播多語種網絡電臺新模式的時代——本土化模式時代。我們對本土化的目標是‘六個本土,即本土采集、本土制作、本土播出、本土發布、本土反饋、本土互動。現在正在努力實現的是本土發布,除了使用CDN技術外,也借助合作伙伴所在國的本土服務器。實現本土發布是要把國際在線的內容更好地傳遞到對象國,讓外國網民更好地接收。要接近外國受眾,用他的母語在做制作,在一定的時間內可以實現直播,而多語種正是國際在線的優勢所在。雇傭當地的人制作節目也是國際在線正在進一步推進的地方。”馬為公說。
語言是最重要的傳播工具,而受眾的母語無疑又是最有效的語言傳播載體。10年間,國際在線的語種數量從開辦時的5種發展到53種,成為全球語種最多的網絡媒體平臺,國際在線“以受眾為主導”的傳播理念增強傳播的滲透力、影響力、吸引力和傳播力,邁出穩健的國際步伐。
聲音是耳朵的藝術
馬為公曾經擔任過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阿拉伯語播音員,對聲音有著細膩的理解:“網上有很多音樂愛好者。為什么?因為音樂是耳朵的藝術。”
CNNIC2009年1月報告顯示,網絡音樂仍然是中國網民的第一大應用服務,使用網民比例2007年為86.6%,2008年6月為84.5%,2008年底為83.7%,雖然比例有所下降,但用戶數量仍然增長了6700萬人。網絡音樂是中國網民的重要娛樂方式,也是促進新增網民上網的重要驅動力之一。
“中國的音頻網站數不清,但是網民經常去的音頻網站一定是特色鮮明的,或者說一定是版權的問題解決得很好的。中國的音頻網站現在擁有相對固定的網民群體,年輕人和在校生是網絡廣播的受眾主體。目前中國音頻網站內容雷同的太多,發展模式也克隆化,包括一些音樂網站,甚至于頻道設置都是一樣的。2005年7月13日,國際在線推出了全國首家多語種網絡電臺Inet Radio,使用英語、德語、日語和漢語普通話等四種語言播出,每天收聽人次在60—70萬,相當于一個經營良好的城市調頻臺。這個網絡電臺形成了一個新的模式,比如國際在線有一個情感類欄目‘又到七月,講述畢業生對告別學生時代的一種懷念,對未來的一種向往或是思索。配上符合意境的背景歌曲,在網上的點擊率很高,這個節目在當時引起了很大的反響。”馬為公說。
國際在線在欄目的設置上不斷地進行專業化嘗試和探索,最初的音頻節目主要是情感類和音樂類,此后將音樂類節目類型化,進入了專業化階段,不同的人群在不同的電臺里去尋找自己喜歡的歌曲。
改版后的中國廣播網面向全球的市場,伍剛說:“打造全球最大中文音頻網站,既有客觀的現實需求,又有依托的資源背景,也是國家電臺所應該承擔的歷史使命。”
作為全球華語傳播的重要載體,中國廣播網構建了全球華語廣播網,已經形成一個覆蓋15個國家和地區的華語傳播網絡,強大的音頻專業優勢,是當地華人華僑和喜愛華語人士的重要學習、溝通平臺,在當地華語教育、華語傳播中扮演著重要角色,具有很強的影響力。
“把音頻服務做全、做深、做特,讓新聞有‘聲有色,聞喜樂聽。同時,也不放棄網絡所固有和承載的多種要素傳播手段,比如圖片、視頻,去提高和實現我們的傳播力。作為主流媒體的網站,它的影響力、公信力就會越來越強大。”伍剛說。
中國廣播網自創建以來,一直堅守“全天24小時不間斷直播的中國新聞廣播第一品牌”的理念,于2008年9月推出全球首家24小時華語新聞廣
播站,把社會效益和輿論導向放在第一位。中國廣播網新版特別推出了《傾聽中南海》頻道,為廣大草根網民與中央政府搭建溝通渠道。新版同時推出《珍稀聲音》、《音頻排行榜》、《今日導聽》等欄目,增加個性化版式、欄目切換和RSS新聞定制服務功能,加強正版音頻媒資庫建設,網友可以在線收聽中央電臺和中國廣播聯盟節目在線直播和三百多個欄目在線點播。
在打造欄目過程中,中國廣播網更重視文化的穿透力:“從長遠來說,中國廣播網將以深層的文化底蘊強基固本。比如現在首頁上有《離騷》等經典名著的朗誦,通過經典中華文化名家、名曲、名段、名片的聲音,給網民帶來無窮想象的網絡文化享受。將聲音做廣、做深、做厚,形成中國廣播網特有的文化,這個文化就是一個百年老店,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最終競爭的深層次的軟實力、凝聚力”伍剛說。
發揮業界合力關注移動互聯網發展
向世界發出當代中國的最強音中國媒體需要合力共建。作為國際在線總編輯,馬為公也關注到中國廣播網的變化:“中央人民廣播電臺近些年來一直在強化新媒體,強化臺網融合。中國廣播網依托中央人民廣播電臺,有著非常強大的音頻資源優勢,包括庫存、強大的漢語普通話和少數民族語言的音頻。中國發展到今天,不去思考全球化的合作,不去思考走向世界,就無法撐起國際一流媒體。很高興看到中國廣播網努力打造‘全球最大華人音頻網站這樣一個愿景,我很期待這個美好愿望一步一步實現。”
在新版的中國廣播網網頁上,出現了“中國廣播聯盟”和“全國高校廣播節目聯盟”專區。
中國廣播網邁出國際化步伐的同時,伍剛也談到業界的合作:“中國廣播網準備加強聯盟的對外合作,進一步走出去,開放胸懷,世界眼光,內和外聯,多元發展。形成以互聯網為平臺,集合海量聲音優勢,網聚一切可以聚合的廣播力量,形成全國廣播電臺的網上大合唱和全國高校廣播聯盟網上大合唱。在我們觸角所及之處,唱響國家電臺網絡強音。在全球化中發出中國的強音。這不僅是一個口號,更重要的是腳踏實地、實實在在地服務。”
在交通運輸部最近與中央人民廣播電臺簽署戰略合作協議,共同打造全國交通信息服務平臺中,中國廣播網也將和交通運輸部的網站建立直接對接平臺,開設交通頻道,直接鏈接來自于交通運輸部的最新的公路、氣象、以及路況信息。
談到互聯網,馬為公認為永遠不要忘記與高科技的發展緊密配合,是科技在引領著互聯網前行。科技還在發展,新科技產品的出來會推動互聯網進入一個更加繁榮的時代。以前是等待科技的出現,現在應該有目標地去期待科技成果的出現。
隨著3G時代的到來,移動互聯網帶來的機遇有多大?伍剛舉了個例子,2008年中國移動與各大唱片公司合作,推出了一個音樂的整曲下載服務,全年收入是i80億,相當于整個互聯網界廣告收入的總和。
“下一步我們將探索如何找到可持續發展的盈利模式,找到讓參天大樹得以挺拔而起,在急風暴雨中巍然不摧的沃土。”伍剛說。
實際上,國際在線近兩年已經在開始嘗試移動無線互聯網的使用,“今后還有很多很多的夢去期待,而離我們比較近的就是3G和移動終端。”奧運前夕,國際在線推出了面向手機用戶的移動國際在線英文版和中文版,以高端手機用戶為目標用戶,并針對iPhone手機等智能手持終端進行了專門開發,制作了一個iPhone節目形態,并在蘋果網應用區加了一個CRI的LOGO,只要是智能化的手機,都能看到國際在線的節目,這是國際在線為iphone手機量身訂造的。目前,移動國際在線尚處于試運行階段,但是訪問者已經遍布全球83個國家。其中,海外訪問者最集中的國家為美國,訪問者遍及美國49個州的481個城市。
馬為公已經在互聯網新聞界工作了十年,2009年,國際在線將繼續6到8個語種數量的增加。馬為公透露,今年10月份國際在線還會有向世界傳播中國的階段性大動作。
中國廣播網邁出國際步伐,伍剛借用了一位哲人的話:“新的工具給人類帶來的是一種新的革命,我們要去擁抱這種革命,去適應這場網絡帶來的傳播的革命,把聲音發揮到極致,當一個這個時代的順風耳。”
悠然遠方,從馬為公和伍剛的眼中,似乎看到了不再孤單的中國音頻網站的國際夢想。這個夢想,推動著中國打造國際一流媒體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