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丁立
在朝鮮發展核武器問題上,長期存在著三大懸疑。一是朝鮮發展核武器是目的還是手段。二是針對朝鮮核危機,我們的目的是半島無核化,還是地區和平。三是六方會談的目標是朝鮮棄核,還是地區穩定。
其實,上述三大懸疑的內容具有一定相關性,可能互為因果,也可能相互對立。看問題可以是從現實的角度分析最壞可能,也可以從合作的角度爭取最好結果。從利益謀取和政治宣示的方面,總要避免非此即彼,而應爭取魚和熊掌兼得。但在實際操作中,六方會談的每一方沒有一方不在防范最佳期待落空而最壞可能變為現實。
懸疑之一,是朝鮮發展核武器目的何在。有一派認為朝鮮旨在通過發展核武作為手段,來謀求對外關系的發展。根據這種觀點,理論上存在著朝鮮棄核的可能,即只要朝鮮運用發展核武的手段達到其目的,朝鮮也就可能棄核。所以,旨在朝鮮棄核的六方會談實質上是朝鮮以棄核為代價來實現安全,而其他各方則以滿足朝鮮的合理期待而實現朝鮮不基于核武器的安全。如果根據這種觀點,六方會談或許能夠成功達到目標。但由于朝鮮核問題的現狀與趨向已同六方會談6年前開始時的狀態大不相同,所以這種理論假設正變得越來越缺乏事實支持,盡管理論上在將來它仍可重獲生命力。
與此不同的觀點認為,朝鮮發展核武的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核武器,所謂以棄核交換安全的表象只是在不變初衷的前提下謀求其他益處。額外的好處包括:在獲得核武器前的關鍵時段,以棄核談判獲得外部安全的保障;通過談判削弱國際社會對朝鮮發展核武器的共同壓力,尤其是通過談判分化外部世界對朝鮮核武發展制裁的集體意志。此外,在放棄一些非核心核設施功能的同時,確保這些設施的恢復可逆性,同時從談判方獲得其他利益補償,譬如政治經濟關系的改善并取得一些援助等。這種假設的基本特征是朝鮮發展核武器是戰略決策,所謂棄核是確保擁核的階段性戰術。
我們無法了解朝鮮戰略精英的真正思想,何況其思想在特定內外條件下也可能變動。但六方會談以來朝方核發展與核限制的總體變化表明:如從現實主義的“不可棄核”論角度認知核武器在朝鮮國家安全戰略中的作用,可以解釋朝鮮不得已參加六方會談并以談判為手段推進核與導彈發展的多數行為,而“可棄核”論則缺乏強大的解釋力。這種邏輯預示朝鮮在未來也不會真心棄核,無論它是否重返談判。
懸疑之二,針對朝核問題,我們的目標是什么。一派認為必須強硬地堅持棄核,不允許半島有任何核武器。另一派同樣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卻認為還存在著比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還要重要的問題,那就是朝鮮半島的穩定。雖然前一方認為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也是為了維護地區穩定,但后一方的論證更為復雜而且不乏全面。
任何一派觀點都可旁征博引。反對朝鮮發展核武器派可能認為以色列發展核武器后引起中東地區持續不斷的核擴散,但地區穩定派則有更多實例支持其觀點。他們認為美國一家有核武器將導致世界不穩定,雖然他們也不贊同美蘇核競賽,但認為世界有兩個核國家總比只有一家更為穩定。他們認為中國有了核武器而不是沒有核武器使中美關系更穩定,并使世界更安全。他們可能也認為印度有了核武器后印美關系更穩定,美國更在戰略上重視印度,甚至試圖利用有核的印度牽制中國,而印度、巴基斯坦都有了核武器后印巴關系更穩定,無論在印度發生了如何涉巴的恐怖事件后,印度都已不再把對巴實施大規模報復作為實際選擇。這些事例可能對防擴散非常不利,但作為事實卻教育著我們對防擴散的邏輯考慮得更為縝密。
持有地區穩定重要性高于防擴散論者并不支持朝鮮發展核武,但在威脅排序上與單純防擴散論者觀點相左。在針對印度發展核武的問題上,美國從制裁到取消制裁再到給予印度民用核能支持,甚至在戰略上懷有平衡中國發展的意圖。這些,對人們反思防擴散究竟該占國家安全的何等地位,也是一個刺激。
懸疑之三,六方會談目的何在。對于堅持朝鮮棄核論者,將發現六方會談前路更為艱難,雖然我們可以不畏困苦。人們大可不必把朝鮮宣布永久退出六方會談當一回事。這是平壤的政治決定,當然還可以因為政治而逆轉,只要人們奉陪那個國家足夠面子。但要是認為朝鮮回到談判就是成功,那可是十分幼稚。用“不可棄核”論觀察,朝鮮退出談判是為了發展核武,回到談判還是為了發展核武。所以從“地區穩定論”出發,無論朝鮮是否回到談判,我們都需要控制局勢;無論朝鮮是否有核,它都需要擔負應有的責任。
朝鮮和它以外世界的相互責任是:朝鮮的外部世界不應威脅朝鮮,美國尤其不該稱朝鮮是“邪惡”和“暴政”,更不該侵略另一個同被美國稱做“邪惡”的國家。只要美國威脅朝鮮而不思悔改,六方會談是不可能使朝鮮感到安全的。同時,無論朝鮮發展以及擁有什么軍事手段,朝鮮只能將其用于自衛,不能超出,不然屬于不當,必將遭受損失。
只要美朝兩家做到這些,只要美朝各自奉行防御性安全戰略,朝美關系就將是穩定的,東北亞地區也就更有和平希望,人類也就更為安全。六方會談的小目標是朝鮮棄核,大目標應該是地區和平,它應同時尋求這兩個目標,兼具理想主義和現實主義。▲(作者是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
環球時報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