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赴廣州特派記者 胡 笳
“這是廣交會首次對國內采購商開放。”商務部副部長姜增偉在4月25日的這番表態,為“中國出口商品暨港資企業商品內銷對接洽談會”拉開了序幕。當天,國內200多家大型商場、大型連鎖超市、批發代理商,以及內地和香港的700多家出口商品生產企業參加了接洽會。盡管海外市場需求的萎縮使得這些出口企業轉而開發國內市場,但是業內人士稱,由于外銷和內銷在商品交易方式、交易規則以及結算方式等因素上存在很大差異,許多出口企業還不太適應與國內采購商打交道,出口轉內銷將是一個艱難的轉型。
國內采購商首次闖入“禁區”
多年以來,廣交會一直是國內采購商的“禁區”,曾經有國內采購商為了進入展館差點跟保安大打出手,最終仍然無功而返。由于金融危機引發實體經濟衰退,包括美國和歐洲在內的中國幾大出口市場受到重創,這才使得出口企業不得不轉而尋求國內市場。
2008年11月,中國出口額僅為1149.9億美元,同比下降2.2%,比上月大幅回落21.4個百分點。美國彭博新聞社的報道稱,實際上,早在2007年,中國出口企業就已經受到原材料價格上漲的壓力,部分企業被迫轉行甚至關閉,但當時一片向好的經濟形勢掩蓋了出口企業的傷口。廣州康力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陳火陽告訴記者,從去年11月到12月該公司的業務量下降了50%,今年1月達到了最低點,銷量同比下降了70%。
2008年10月下旬舉行的第104屆廣交會上,商務部首次率領了四五十家國內的零售商到場觀摩,但由于沒有采購資格,這些零售商只能掛著工作人員的證件,根本無法跟參展商交易。然而,展覽中制作精美、國內市場鮮見、價錢又不高的外貿商品還是給國內采購商留下了深刻印象。2009年春天,商務部決定在廣交會上第一次舉辦內外貿企業接洽會。消息一出,國內的出口商和采購商都積極報名。“這正說明接洽會適應了國內市場的需要,恰逢其時。”中國商務部商貿服務管理司副司長門曉偉告訴記者。
外貿企業“還不適應”內銷
不過,出口轉內銷并不是把生意從國外移到國內來那么簡單。和前期報名的火暴相比,25日的內外貿接洽會剛開幕不久,能容納1000人的大廳很快就空了下來,只有香港企業的展區前熱鬧一些。盡管這屆廣交會上有的參展商打出了“熱烈歡迎國內客戶光臨洽談合作采購”的條幅,但更多的參展商一聽到國內采購商求購,還是搖頭表示不愿合作。
“國內訂單量太小了,別說以前外貿生意好做的時候,就是現在出口那么難,我們也不愿意跟國內采購商談生意。”一位廣東的圣誕用品參展商告訴記者。他的展臺擺了一上午了,只有一位客人真正坐下來洽談業務。即便如此,說起內銷生意他還是搖了搖頭,“國內的訂單最小的只有我一般出口訂單的1/10,我還得為它單獨做模具,掙不到錢”。門曉偉副司長告訴記者,外國采購商大多是批發商、地區代理商,采購量非常大,而國內的采購商都是零售企業自行采購,規模相對較小。這讓吃慣了大餐的外貿企業很不適應。
采購量小還只是外貿企業做內銷生意的第一道門檻,實際上,外銷和內銷在商品交易方式、交易規則以及結算方式上也完全不同。門曉偉說:“出口商品的交易方式比較簡單,主要是看樣訂貨,一次下單,貨到付款。但是國內的商品零售行業的規則就復雜得多了。”她說,目前國內的百貨商店大多采取“聯營聯銷”的方式,說穿了就是百貨公司設立一個物業,招攬知名品牌的生產商或者代理商進店,讓它們自己獨立營銷商品,百貨公司通過“扣點”的方式獲取利潤。很多外貿企業過去只從事生產,沒有國內的銷售渠道,要想進入商場還需要接受嚴格的挑選,非常困難。一位外貿商告訴記者,他的企業曾經試圖進入國內市場銷售,但與國內百貨商店接洽后他們發現,商店收取的促銷費、促銷員服裝費、清潔費等各項收費竟有15項之多,最后只好作罷。而國內的超市雖然大部分是商品買斷經營,但卻需要供貨方先行墊付商品,在一定的賬期之后再跟供應商結算。這種類似“賒貨買賣”的經營模式,短的賬期要半個月二十天,長的可能要一兩個月。
另外,由于大部分外貿企業都是中小企業,有些企業甚至就是一個簡單的來樣來料加工廠,因此它們沒有自己的品牌,在商品設計上也完全按照西方采購商的要求,花色款式都更適應西方市場的需求,要想轉為內銷,就必須重新設計產品。“就像德國人定制的戶外燒烤機,我們完全按照他們的要求生產。歐洲人個子高,所以我們的燒烤機也比較高,如果想賣回國內市場,我們就必須重新設計。”一位浙江出口商舉著自己的產品圖冊向記者解釋。此外,一些企業還表示,國內的信用制度不健全、出口企業缺乏熟悉國內市場規則的人才、國內商品仿冒現象嚴重、沒有出口退稅的利潤等,也讓外貿企業放慢甚至停下了內銷的腳步。
專家稱出口轉內銷是利之所趨
在2008陸家嘴論壇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透露,進入新世紀,對外貿易占中國GDP的比重已經超過60%。有統計顯示,中國的1.3億農民工中,有三四千萬人在從事加工貿易。分析人士稱,外貿企業的出口轉內銷是金融危機下的權益之計,還是中國經濟結構調整的大勢所趨,人人都在尋找問題的答案。廣交會秘書長王俊文接受《環球時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其實說白了,不管是內銷還是外銷,哪里有利益企業就會往哪里走。”他說,內外貿企業的對接洽談會,就像一場為相親安排的舞會,雖然請來了姑娘小伙,但誰看上了誰并不一定。
面對出口市場需求放緩,一些外貿企業已經降低了外銷的最低起訂量。廣州康力日用制品有限公司的副總經理陳火陽告訴記者,“過去我們生產的廚用瓜刨每個訂單至少要達到2400個,現在幾百個瓜刨的訂單我們也接。”還有一些外貿企業則為出口轉內銷調整了產品。安丘玉榮花飾有限公司經理葛玉榮告訴記者,過去他們生產的干花除了供應圣誕市場外,主要是用于殯葬。“外國人殯葬用花顏色比較深,對污染物含量要求也不高。如今為了配合在國內銷售,我們專門做了一批顏色亮一點的干花,污染物含量也控制得很嚴。”
也有企業在外貿市場賺足經驗之后,轉身投入國內市場。景德鎮景德瓷器有限公司過去是沃爾瑪、家樂福的貼牌加工企業,專做外貿。但由于代工利潤太低了,2008年該公司創建了自己的品牌。其首席設計師干道甫告訴記者,這幾年貼牌加工的外貿經驗對企業很有好處,不僅適應了國外嚴格的產品標準,學習了先進的管理經驗,此外為了迎合海外市場,還逐漸研發擁有了自己的技術。他說:“我想,現在是時候創立自主品牌,把我們的戰略重點調整到國內了。”▲
環球時報2009-04-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