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傳思想文化戰線要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面向基層、服務群眾作為必須遵循的重要原則,把基層需要作為工作的出發點、落腳點,把群眾滿意不滿意作為檢驗標準,使宣傳文化工作更好地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基層所歡迎、為群眾所認同。
——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書記處書記、中宣部部長劉云山在山西調研時強調,繁榮發展基層文化需要宣傳文化工作者深入基層、了解群眾需求,創作生產基層群眾特別是廣大農民群眾喜聞樂見的精神文化產品。要反映基層生活發展態勢和群眾愿望需求。
我經歷過唐山大地震,所以對汶川地震有一種特殊的感觸,作為藝術家,一定要承擔起社會責任。
——參加汶川地震一周年藝術慈善特別行動的中央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院長唐勇力說,通過這個活動,可以使藝術家思考,以后的創作如何在平淡中表現出埋藏在人們心底的那份愛。
必須要找一條屬于中國藝術家的路,我不是要做一個偉大的人,但是我必須要找一個生存的理由。
——當代藝術家張曉剛說,藝術家要找一條跟自己的生活有關系的路來滿足自己,不能做一輩子模仿別人東西的藝術家。
現在表現西方世界觀的作品幾乎已經飽和了,取而代之流行開來的將是東方世界的哲學和文化。
——參與投資央視五十二集動漫巨制《三國演義》的日方制片人說。
動漫界多的是悲觀的精神病患者,他們太需要良藥了!但國內的動漫缺GDP,不是因為差錢,而是缺創意人才。藝術家太多,但懂管理懂營銷的王石、潘石屹、馬云太少!千萬不要讓這樣的人才只在地產界、IT界風光無限。
——《動漫周刊》主編鐘路明表示,目前國內的動漫市場還處于起步階段,亟需高素質人才。
營造一個閱讀的環境,把我們還原到生活里面,什么東西都不用死記硬背,用你的悟性融會貫通,給自己快樂、輕松的心情。我覺得輕松下的領會能力,比咬著牙負擔著使命一定記點什么,好得多。
——于丹談如何在生活中讀書。
技巧非常重要,我整天想的就是把畫畫好,一直在研究每個大師的技術,一直在練習。技術是幫助你把能夠想象的東西完美表達,這種技術是你創造的,不是模仿誰的。
——著名畫家曾梵志非常重視技術對于創作的重要性,他認為年輕人一定要重視基本功訓練。
社會不會培養詩人和畫家,是詩人和畫家創造了杰出的作品,獲得了廣大人民的承認,震撼了社會,社會才承認畫家和詩人的地位,給予榮譽。一切榮譽應賜給作品,賜給創造。
——吳冠中在接受香港中文大學文學榮譽博士學位時表示,所有的榮譽都不是藝術家本人的,而是屬于被社會認可的作品,
我覺得我始終有一種愿望想表達,就是對自己的看法或者對生活的看法。但我不喜歡特別觀念化,像宣言一樣空洞的東西,也不是什么時髦就做什么。應當保持一種很平靜的心態。非常安靜,不會跟隨社會、環境而忽上忽下。
——油畫家喻紅說。
我感覺從九十年代中期,藝術家就受到社會邏輯思維的控制。如果你在這個思維框架內表現不錯,大家才認為這是藝術。如果不在框架內,大家則認為你有問題。我想打破這種現行的邏輯思維,藝術家也應該在現行的狀態下有所變化。
——當代藝術家岳敏君說,一個活生生的人應該比較隨意,在這種隨意的狀態下,才能同時制作出多種不同邏輯的東西,然后它們之間的相互影響才能對藝術自身的發展更有幫助。
那些藏品往往與我個人的情感經歷有關,是我個人喜歡的。很難解釋為什么喜歡一件藏品。對藏家來說,重要的是靠心來買,而不是靠頭腦來買。
——瑞士著名收藏家榮格說。收藏傾注了他的個人情感。比如收藏中國藝術作品,因為他喜歡中國。而不僅僅是因為中國藝術品有錢可賺。
中國電影發展到今天,內地、香港、臺灣、澳門的共同合作是趨勢,打造華語電影的超強實力陣容。有利于我們和好萊塢對話。我認為,“對話”比“對抗”更需要實力,對話需要說服對方和你平等交流、合作。我們探索采用這種方式,把我們的電影產業做強、做大,讓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通過電影這個渠道“走出去”。
——國慶獻禮片《建國大業》的演員陣容兩岸三地明星云集。總導演韓三平談其原因。
(孫達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