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是屬于童年的,當年到了這個時候就要穿著白襯衫、黑褲子戴著紅領巾的我們而今大都已經為人父母,但當目睹孩子們手持五花八門的現代玩具,吵著向父母索耍花花綠綠包裝的各種零食,騎著大小不一輪子數量不等的自行車時,我們在羨慕孩子們的同時又感到童年宛如遙遠的夢境,一種懷日的情緒縈繞心頭,久久不散。
大約上世紀70年代出生的人中沒有人不會唱:“丟手絹,丟手絹,輕輕地放在小朋友的后面……”和“找啊找啊找啊找,找到一個好朋友……”也沒有人不會玩跳皮筋、扔沙包、抓子兒……又唱又跳十分熱鬧。這些久違了的六七十年代的童年游戲與而今五花八門的電玩、驚險刺激的蹦極前沿時尚的網絡相比似乎的確顯得老土,簡單,可是它卻承載了我們童年的每一分沉醉與快意,凝聚了我們對遙遠童真的美好記憶和甜蜜感受。
孩提時,那些游戲帶給了我們多少歡樂。女孩子們的絕活是踢毽子,那種用一塊巴掌的大的廢布、一枚方孔銅錢幾根花公雞的漂亮羽毛做成的毽子,如今已極難見到了,取而代之的是更加漂亮的毽子,但是踢的孩子卻沒有幾個了。此外,跳橡皮筋也是我們的樂趣,兩三個人原地站立,將長長的皮筋繃直,隨著游戲深入,皮筋一節一節地升高,難度也點一點加大。后來,皮筋移至脖頸,甚而用手舉過頭頂,也不知道那時怎可以如此靈活,居然能夠靈巧地倒立翻身,從容漂亮地完成那些現在我們看來幾乎不大可能的動作。
彈弓射雞,愿者上鉤、擊鼓傳花、丟沙包、滾鐵環、跳繩、踢毽子、跳房子、羽毛球、乒乓球、老鷹捉小雞……各種各樣有趣的游戲都使我們樂不思蜀,有時甚至誤了歸家的時間。在母親的嘮叨聲中,仍在津津有味地回憶著剛剛的快樂。
有些游戲如滾鐵環抽陀螺還有模擬槍戰之類的游戲是男孩子的熱衷。將一根鐵條扭成環狀,再用長柄的鐵鉤驅動鐵環向前滾動。他們疲倦地奔跑,鐵環滾動時發出一種純粹的動人的聲音悅耳、清脆。另有種玩具——陀螺,也是男孩所鐘愛的。他們一般都各自擁有好幾個陀螺,多是自己制的。將布條、麻繩或是桑樹皮系在一根木棍上狠狠地抽動它們便飛快地旋轉,一如我們轉瞬即逝的童年。
丟沙包、跳房子或是捉迷藏等這些游戲不論男女都是最愛。記憶里最深刻的是與一大群孩子們一起捉迷藏的日子。那時正好是麥收季節,成堆的麥垛成為一種天然的屏障。我們藏在垛子里極難被發現。秋后,那些麥垛被大人們點燃。我們一群小伢子圍著紅紅的焰火在麥地里興奮地追逐嬉戲。麥秸的清香飄浮的薄煙、明滅的篝火清亮的童音,使故鄉的秋日黃昏成為一種美麗的極致。
或許現在的孩子會認為從前我們玩的都是些粗陋簡單的游戲,可每每我回想起來總有種惆悵的溫暖在胸中涌動。童年的游戲永遠銘刻在心里,溫暖與慰藉我們成年后那顆不安定的心靈。
今天那些游戲已經成了記憶的碎片,不過當我們想起來時,是否還能重溫過去,6月,童聲依舊心未泯的我們,是否也想在這個日子里,盡情“放肆”一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