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年前,他們發明一部有20項專利的洗碗機,卻賣不出去,轉念將洗碗機用來承包洗碗業務,竟讓事業峰回路轉……
別以為洗碗只是個廉價工作,臺灣的吉維納環保科技卻能靠著洗碗發大財。這家公司去年營收超過兩億元(新臺幣,下同),這數字不是故事的重點,重點在凈利率超過40%。若以吉維納目前股本8000萬元來計算,這家洗碗廠去年可賺回一個股本。去年臺灣島內超過千家的上市公司中能賺一個股本的,也才20家不到。
臺灣不少大企業包括鴻海精密、廣達電腦、友達光電與華亞科技的員工,都得靠這家公司在用餐前將洗凈的餐盤送達,才能準時開飯;此外,股王宏達電、臺積電與聯電、長庚醫院、臺北“高等法院”與地方法院等也都是他們的客戶;甚至,吉維納還是少數能夠進駐鴻海深圳龍華廠區的外包企業。
目前吉維納在兩岸合計有六座洗碗廠,在島內專業洗碗市場的占有率約七成,每天洗碗數量超過60萬件,以每件厚度0.1厘米計算,堆疊后比臺北最高的101大樓還要高。
新絕技:專洗中式
餐具
走進吉維納的臺中大里廠,第一眼看見的,是一部長達30米的洗碗機。由于太長,一個房間根本無法容納,因此,必須敲破兩面墻,才能讓這座巨無霸完全伸展開來。從外觀上看,這部洗碗機并不稀奇,當中,卻包含有超過20項專利。
每天下午,他們專屬的物流車隊將客戶使用過的餐具送進洗碗廠后,工人會先將餐具分類,再放進這座巨無霸里。任一件碗盤在這座洗碗機內,必須先經過七道不同水溫的高壓洗滌過程,每個過程中,碗盤得同時接受1028道水柱的“洗禮”;清洗結束后,還須經過3分鐘的高壓風干、攝氏110度的紅外線消毒與紫外線殺菌后才算大功告成。
吉維納會開發出這部擁有超過20項專利的洗碗機,緣于9年前董事長林群與總執行長廖品源的嗅覺。當時,島內大型洗碗機的主要供應商有二:一是來自歐洲大廠,提供維修服務與5年保固,但一臺動輒300萬元;第二種是島內鐵工廠仿照歐洲原廠機器打造而成,價格只要原廠的1/3,但遇上問題,卻是叫天天不應,叫地地不靈。兩人發現,這兩種其實都是為歐洲市場設計的洗碗機,這意味著,當時并無真正合適臺灣的產品,“中式餐具的洗滌最困難,因為最油膩,更麻煩的是,中式餐具的樣式相當復雜。”廖品源解釋,也因此,當時市場能提供的大型洗碗機,都仍須額外增加人力進行最后把關。
兩人心想,若能夠設計出專門洗滌中式餐具的洗碗機,將可大發利市。也真如所愿,洗碗機只花半年就研發完成,“我們都以為要發大財了!”廖品源說道,卻沒想到,一件好商品,還必須要遇上一個對的時機,才能一飛沖天。
兩難題:租賃方式尋突破
他們碰上的第一個難題是,當時島內業者對洗碗機并不重視。沒人在意洗碗必須要洗得干凈,“大多數客戶只重視菜色是否豐富,好不好吃而已。”吉維納營業部協理林龍說,而且,就算洗碗機洗不干凈,最多重洗就好了。為推銷洗碗機,他們甚至出車馬費請人家到工廠來看,大家看過都說很棒,但就是沒人下單。
再一個困難則是,洗碗機都是搭配著大型廚房建造時一并引進,也就是說,除非有意重建大型廚房,才可能重新購買一部新洗碗機。
廖品源踢到了鐵板,他只好采用洗碗機租賃方式突圍。公司成立的第二年,吉維納年營收雖沖到近4000萬元,但立刻遇上了瓶頸,再難有爆發性的成長。第三年的年營收成長幅度僅達近26%。再隔一年,成長率更只剩約7%。
勇創新:催生洗碗外包
洗碗機賣不出去,也租不出去,怎么辦?兩人想到一個前所未見的商業模式:讓團膳公司將洗碗工作外包出來,他們要轉型為專業的洗碗公司。這簡直是個革命,因為,洗碗一向是餐廳必須連帶提供的服務,換句話說,是免費的。
林群與廖品源清楚,要成功必須要有足夠的誘因才行。他們的第一步,是鎖定當時不需要使用洗碗機的團膳公司下手,什么樣的團膳公司不必用到洗碗機?答案是:使用紙制餐具的業者。當時,紙制餐具的成本為每天、每人約2.5元,吉維納就訂出每天、每人2.5元的洗碗費用,由于紙制餐具的2.5元成本尚不含后續的回收處理費用,因此,這個定價足以誘使這批團膳業者轉向。
敢舍利:提供免費餐具
但問題又來了,這些團膳業者既是使用紙制餐具,也意味著,其若要將洗碗工作外包,還必須額外支付一筆采購一般餐具的費用,說到底并不劃算。同樣抓準團膳公司不愿自冒風險的心態,吉維納決定大膽投資餐具廠,并提供免費使用。
這個算盤其實打得精,為能讓原本使用紙制餐具的團膳業者外包洗碗工作,必須先投資每人120元的餐具成本,但因此能立刻爭取到洗碗業務,由于洗碗的利潤為2.5元的四成,即一元,其實只須花四個月的時間,先前的餐具投資就能回本。
吉維納的成功,在于創造一個全新的商業模式,其提供的不只是洗碗服務,還能看穿團膳業者不愿承擔自行購買餐具的風險,并大膽進行投資。
但這個做法很快就遭同業模仿,不到一年時間,仿效吉維納的洗碗廠如雨后春筍般出現,也由于利潤極高,一場削價戰自然難免。
縱使吉維納標榜著洗碗機自制、清潔程度更甚同業,也難免受到影響。2006年,吉維納在臺灣市場的年營收,甚至出現衰退,幸好,靠著爭取成為鴻海深圳龍華廠的洗碗廠,公司當年營收仍破億元。
當老大:占領島內洗碗市場
至去年底為止,鴻海深圳龍華廠員工已超過20萬人,這個數字,幾乎是吉維納臺灣科技廠客戶員工數的總和。為求能在一座洗碗廠內同時服務20萬人,吉維納的洗碗機設備已研發到第五代,單機的一天作業量可高達6萬人次,足足是同業的兩倍,這也讓吉維納去年的大陸營收約有8000萬元。
在洗碗產業中,有人是靠著賣洗碗機賺錢,更多人則是仰賴賣洗碗劑獲利,在吉維納成立之前,卻從未有人想過,光靠洗碗,竟也能發財,吉維納革命般的創新商業模式,讓這家公司因此能占領島內洗碗市場。
(責任編輯袁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