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瑞穗
石頭湯所須材料:造夢者,想象力以及創意氛圍。
從前、從前,有三個和尚懷著慈悲心腸,到窮鄉僻壤濟貧化緣。某天他們來到一座饑荒許久的村落,人人因為自危而變得保守,以致村落更加窮困潦倒。年紀最小的和尚突發奇想地說:“大家想必餓極了,讓我來為你們煮碗石頭湯吧。”
當眾人尚在狐疑之中,小和尚便要求村人提供大鍋子,搬來幾顆大石頭,煞有其事地煮了起來。他嚷嚷著:“這時候如果能有蘿卜該多好呀!”村人聽了,便回家拿了紅白蘿卜出來。然后他又叫:“唉呀,如果有白菜一定更棒!”村人聽了,又急忙回家拿出大白菜。他嘗了嘗湯頭,嘀咕著:“如果能加點胡椒,這鍋湯鐵定關味極了!”又見村人急忙送來胡椒。
就這樣,村人陸陸續續又拿出了香菇、雞肉、蔥花等食材,一鍋豐盛美味的石頭湯便“無中生有”地煮成了。
這個廣為流傳的“石頭湯”故事,原本是啟發人“無私奉獻”的美德,卻無意中為我們指出當今創意年代最核心的精神。首先,小和尚借著“石頭湯”來“造夢”,以召喚原本自私自利村民們的“想象力”,于貧窮土壤上開創了“公共財”,使眾人得以在艱困年代中度過難關。其次,石頭本是烹飪道具,如今卻創意變身為“食物”,小和尚出奇制勝地使用新點子來“勾引”更多創意,“重新組織”集體烹飪的過程以“變”出美食。
創意,意味著“創造”,是一場“無中生有”的智慧結晶;另一方面,創意的真諦,無非指涉脫離“習以為常”的運行軌道,挑戰既有的實踐、工作和組織模式,是不斷“重組”的過程。
(摘自臺灣《講義》)
(責任編輯/王克峰)
海外星云 2009年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