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棟梁



一、姓氏起源
其一、出自姬姓,以國為氏,是黃帝軒轅氏的直系后裔。商時,黃帝的12世孫古公亶父(周太王)建立了周部落。太王有三子,其中小兒子季歷頗有才干,生子姬昌,姬昌出世時,有圣瑞出現(xiàn),所以太王就屬意姬昌接位。太王的大兒子太伯和二兒子仲雍明白了父親的用意,就決定自動讓賢,一起南下荊蠻。太伯和仲雍給當時比較落后的江南帶去了中原先進的文化,被當?shù)赝林婆e為君長,號稱句吳。太伯死后,由仲雍繼位。周武王滅商后,仲雍的3世孫周章為諸侯,國號改稱吳,并追封太伯為吳伯。至仲雍的第19世孫壽夢稱王。壽夢的第四子季札本該繼承王位,但他避而不受,逃到延陵以耕田為生。此后吳王壽夢的后裔分為兩支:一支在政治上發(fā)展,出現(xiàn)了吳王闔閭、吳王夫差等著名國君;另一支則是季札及其后裔獨立發(fā)展,人丁繁衍眾多,構成了當今吳姓的絕大部分。吳國被越國所滅后,其子孫便以國為氏,稱吳氏。
其二、上古時已有吳姓。舜去世后,夏禹奪取了有虞氏的部落首領職位,建立起我國歷史上最早的國家——夏王朝。禹分封舜的嫡長子商均到有虞氏地區(qū),作為有虞氏的首領。有虞氏成為夏代的一個小國。夏初,虞國有虞思,曾幫助失國的少康復興了夏朝,并將兩個美麗賢淑的女兒嫁給少康為妻。商代以后,虞國衰落中絕。大約自商均開始,舜的嫡傳子孫以虞、吳為氏?!对托兆搿酚涊d:“舜有天下號曰虞,子商均因以為氏。”上古“虞”、“吳”字相通,到戰(zhàn)國時期,虞、吳開始區(qū)別。故有吳姓。
其三、少數(shù)民族吳氏。元、清兩朝,由于少數(shù)民族入主中原建立了統(tǒng)一的政權,民族大融合進一步加深。少數(shù)民族接受漢族文化而采用漢姓。
我國少數(shù)民族中的吳姓,以苗族最多,最突出。苗族原本無姓氏,受漢文化的影響,許多苗民借用漢族姓“吳”氏。清前期實行“改土歸流”政策時,又有大批苗民借用漢族姓“吳”氏來作為自身姓氏,進行苗籍戶口登記。在今日湘西苗族中,有“吳、龍、廖、石、麻”五大姓,而吳姓最多,排在首位。也有一部分是漢族姬姓吳氏融合、同化于苗族中而形成的苗民吳氏。
在純粹的蒙古族七大姓中,吳姓居其一。相傳遠古時代蒙古有七大部落,其中一個部落的酋長名叫吳蘭蘇和,他的后裔就以他的漢譯名“吳蘭蘇和”中的第一個字為姓,這就形成了今日蒙古族中的“吳姓”,它與姬姓吳氏無關。蒙古人也有改為漢姓吳氏的?!独m(xù)通志?氏族略》記載:明王朝政府曾賜給許多蒙古人吳姓,如賜“巴圖特穆爾曰吳允誠,子額特特穆爾曰吳克思,勒哲特穆爾曰吳良布,敦曰吳守義,濟蘭曰吳克誠,多羅曰吳存敬,瑪嚕曰吳管”等。
今日滿族的前身女真族也有改姓漢字吳姓的。《滕縣志?人物》中《吳升傳》記載:“吳升,其先本女真吾古論氏,世居臨洮,乃以吾作吳,因姓吳。曾太父吳珍,仕金為滕陽軍判,遂為滕人?!迸嫒烁男諠h字吳氏,最遲在宋代就已經(jīng)開始了。
二、郡望堂號
吳姓在漫長的繁衍過程中,形成了許多郡望,據(jù)有關資料所載,主要有八個:
1、延陵縣,治所在今江蘇丹陽西南;
2、濮陽郡,治所在濮陽(今河南濮陽縣西南);
3、渤???治所在浮陽(今河北滄州);
4、陳留郡,治所在陳留(今河南開封東南);
5、吳興郡,治所在烏程(今浙江吳興南);
6、汝南郡,治所在上蔡(今河南省上蔡縣西南);
7、長沙郡,治所在臨湘(今長沙市);
8、武昌郡,治所在今湖北省武漢。
堂號
延陵堂:季札是吳王壽夢的第四子,以賢德著稱,壽夢想讓他繼承王位,他堅辭不受,壽夢只好把他封在延陵。他的三個哥哥先后為吳王,臨死時要傳位給他,他仍然不接受。因此他被后人奉為“至德第三人”,又因其封邑在延陵,故時人稱其為“延陵季子”。
吳姓其他的堂號還有:“源遠”“至德”“思敬”“怡德”“有秩”“三讓”等。
三、楹聯(lián)典故
世家第一;至德讓三。
全聯(lián)指春秋時期,吳太伯為古公亶父之長子,讓位于弟季歷及季歷子昌(周文王),《史記》列其為世家第一。
宮女列陣;簫鸞成仙。
上聯(lián)指春秋時期孫武以《兵法》教吳王宮女列戰(zhàn)陣以顯治軍之能。下聯(lián)指唐代文簫與仙女吳彩鸞結為夫婦,雙雙成仙而去的傳說。
三讓兩家天下;一劍萬世千秋。
上聯(lián)指《史記?吳太伯世家》:“孔子言:‘太伯可謂至德矣,三以天下讓,民無得而稱焉。”下聯(lián)指季札掛劍徐君之墓樹的典故。季札重信義。一次途經(jīng)徐國時,徐國的國君非常羨慕他佩帶的寶劍,難于啟齒相求,季札因自己還要遍訪列國,當時未便相贈。待出使歸來,再經(jīng)徐國時,徐君已死,季札慨然解下佩劍,掛在徐君墓旁的松樹上。侍從不解。他說:“我內(nèi)心早已答應把寶劍送給徐君,難道能因徐君死了就可以違背我的心愿嗎?”
樓危明月芭蕉翠;水漲白帆楊柳青。
上聯(lián)指南宋詞人吳文英。下聯(lián)指明代小說家吳承恩。
人稱祖師號畫圣;我恨王郎曰頻香。
上聯(lián)典出唐代著名畫家吳道子,被譽“畫圣”,民間繪塑藝人奉為“祖師”。下聯(lián)典出清代女詞人吳藻,字頻香。
四、歷史名人
吳起,中國古代軍事家和政治家,戰(zhàn)國時衛(wèi)國左氏(今山東定陶縣西,一說曹縣東北)人,曾經(jīng)拜魯國曾子為師,學習儒術。敢于改革,善于用兵。戰(zhàn)國初期著名的政治改革家,卓越的軍事家、統(tǒng)帥、軍事理論家、軍事改革家。著有《吳子》,在中國古代軍事典籍中占有重要地位。
吳廣,同陳勝一同發(fā)動了中國秦末農(nóng)民起義,提出“大楚興,陳勝王”的口號。陳勝自立為將軍,以吳廣為都尉,用已被賜死的秦始皇長子扶蘇和楚將項燕的名義號召群眾反秦。建立張楚政權,促進了全國范圍內(nèi)反秦斗爭的高漲。
吳道子,玄宗賜名道玄,是中國唐代第一大畫家。少孤,相傳曾學書于張旭、賀知章,未成,乃改習繪畫。開元年間,玄宗知其名,召入宮中,讓其教內(nèi)宮子弟學畫,因封內(nèi)教博士;后又教玄宗的哥哥寧王學畫,遂晉升為寧王友,從五品。道教中人更呼之為“吳道真君”、“吳真人”。蘇東坡在《書吳道子畫后》一文中說:“詩至于杜子美(杜甫),文至于韓退之(韓愈),書至于顏魯公(顏真卿),畫至于吳道子,而古今之變,天下能事畢矣!”
吳道子是一位全能畫家,人物、鬼神、山水、樓閣、花木、鳥獸無所不能,無所不精。開元、天寶年間正是吳道子繪畫創(chuàng)作的極盛時期。這時他僅在洛陽、長安兩京寺廟就留下壁畫三百多壁,此外還來有大量卷軸畫。據(jù)宋徽宗趙佶親自主持編纂的《宣和畫譜》載,到宋代宣和年間(1119——125年),宮廷中還收藏有吳道子的卷軸畫93件。公認的吳畫代表作品是《天王送子圖》《八十七神仙卷》《孔子行教像》《菩薩》《鬼伯》等。
吳敬梓(1701年—1754年),字敏軒,號粒民,清代安徽全椒人。幼即穎異,善記誦。稍長,補官學弟子員。尤精《文選》,賦援筆立成。由于性情豪邁、不善治生,舊產(chǎn)很快揮霍至盡,甚至有絕糧的時候。晚年,自號文木老人,客揚州,尤落拓縱酒,后卒于客中。敬梓生平最惡舉業(yè),費20年心血所著《儒林外史》,專寫熬中于此者之真相,幽默詼諧,讀之捧腹。(責編:孫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