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昌勝
貴州省黔東南州民族風情旅游線東北部的三穗縣,其苗族村寨習俗獨具特色,別具一格。相距僅10華里的村寨各有節日過,且是一個接著一個,真可謂“五里各一俗、十里各一節、大節三六九、小節天天有”。豐富多彩的苗族風情,構成了一幅幅絢麗多彩、情趣盎然的畫卷。
“二月二”蘆笙節
春節剛過不久,居住在320國道線上的“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貴州省三穗縣寨頭苗族人民又迎來了“二月二”蘆笙節。“二月二”蘆笙節是寨頭苗族人民的傳統節日,節日過得非常隆重熱鬧。
節日從初二開始,初五、六才結束。活動的主要內容有蘆笙舞、對歌等。蘆笙場上,三五個英俊的小伙子在中間吹著蘆笙,身著銀飾服的姑娘們圍著這幾位吹笙的小伙子轉動,圍成十多層圈,圈外是觀眾,人山人海。吹笙的小伙子們按蘆笙曲子的旋律吹著、跳著;姑娘們跟隨曲調、面帶笑容輕移腳步,一時向左,一時向右,翩翩起舞,只見姑娘們頭頂前額上的那些銀飾吊牌和胸前那塊銀牌壓領在暖和的陽光下閃發出耀眼奪目的光澤。小伙子們吹了一曲又一曲,姑娘跳完一圈又一圈……
蘆笙舞散了,余興未盡的男女青年們便到歌場上去對唱山歌。對歌場上,人山人海,歌聲悠悠,隨地都見到男女青年對歌,隨處也聽到悠揚動聽的歌聲。有一男一女在唱歌、有兩女二男在對歌、有三男對三女唱歌。對歌中,有當地的小伙子和外地的姑娘對唱,有外鄉人與外鄉人之間的男女青年對唱,也有當地與當地的青年男女對唱。在這種隆重的節日里,人們往往找異鄉人對唱。不管是當地的年輕小伙子與異鄉的年輕姑娘對歌,還是當地人和當地人唱歌,他們都各自向對方傾吐愛慕之情。這里的苗族青年男女往往通過吹笙跳舞、對唱民歌,互相認識、彼此了解以后,最后喜結良緣,成為終身伴侶。
姊妹飯節
當濃濃的春意步入大地時,居住在貴州省三穗縣寨頭苗族人家,在每年立春后,姑娘們就各自湊些食物聚集在一起,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姊妹飯節。
每年從立春的第一天起,若遇上某一日是天干中的“戊”字,即當地苗族人民的“忌戊”(即頭戊,每戊十天)。就從這天開始。一直忌到第五個戊日,“忌戊”才算結束。最后的戊日就是姊妹飯節。過了忌戊,人們就完全消除了各種顧忌,可以隨時做各種農活,因此人們把最后的戊日當成一個節日來過,以表示當年生產、生活的開始。過這個節日。苗語叫“壟磨細”。
過姊妹飯節,是以姑娘為主,中年婦女為輔。中年婦女過這個節較為簡單,她們多半是在下午晚餐時,各自拿著米、肉、蛋聚集到一起共進晚餐,就算過姊妹飯節了。而年輕的姑娘們過姊妹飯節就很講究。過節之前,她們就相互邀約要好的朋友自成一組,有七八個人為一組,多則十一、二個。姑娘們在節日的頭天,就帶著捉魚蝦的工具到田里或河溝去捕魚撈蝦,備作節日的佳肴。
節日一到,清晨,每個姑娘出腌肉3斤、糯米2~3斤、鴨蛋或雞蛋5個,聚集在一起過節日。人到齊了大家分工做事,做菜做飯,做好后先捏一坨糯米飯,再夾些菜盛在碗里,主人將碗擺在堂屋的桌子上,燒香燒紙、敬奉祖宗。然后大家才圍桌就餐,飯后三三兩兩到歌場去和小伙子唱歌。在歌場上,小伙子以試探口吻問:“你們今天煮糯米飯嗎?請送點來吃。”姑娘若看不上對方就回話說:“我們已經吃完了。”若是中意的,便回答說:“糯米飯還多著哩!只怕你們不來吃。”唱歌唱到下午時分,姑娘們就邀請中意的小伙子共進晚餐。臨別時,姑娘們用籃子或新帕子盛糯米飯送給小伙子們。幾天以后,小伙子才把籃子、帕子退還給姑娘們。退還時,小伙子們買了帕子、香皂、香水等贈給姑娘們,以此表示謝意。
“土王戊”玩山節
寨頭“二月二”蘆笙節剛一過,位于三穗縣南端的苗鄉巴冶又逢上隆重的節日——“土王戊”玩山節。
巴冶距縣城45華里,離寨頭15華里,這里每年時逢“土王戊”日,即清明節后的第13天,鄰縣、鄰鄉的青年男女聚集在這里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土王戊”玩山節。
節日到了,鄰縣和鄰近村寨的人清晨從家里出發,中午就到達巴冶,云集在這里玩山對歌。節日是從當天開始,第二天下午才結束,到這里玩山對歌的人,不僅有苗族青年男女,漢族和其他族別的青年男女也云集在這里。公路旁、河溝邊、田坎上,處處都布滿了人。只見英俊的小伙子與美貌的姑娘在對唱著歌,歌聲悠悠。當歌唱到非常時刻,男女雙方往往用比喻或夸張的歌詞來贊美對方的歌聲是如何悠揚動聽等。唱歌唱到天快要黑時,男女雙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
吃新節
入夏,素有“千里苗疆門戶,千戶苗寨”之稱的寨頭苗族人民把秧子插完后,又迎來隆重的節日——“吃新節”。“吃新節”是在每年插完秧以后,只要遇上地支中的“卯日”便是“吃新節”了。
節日到了,家家戶戶高高興興,喜氣洋洋,這是農村農忙之后過的頭一個節日,所以節日過得隆重熱鬧,殺豬宰羊來歡度這個佳節。
節日過得這么隆重熱鬧,這里有個古老傳說。原寨頭苗族人的張姓、吳姓的兩位老人,他倆十分珍惜勞動成果,特別是對稻田的秧苗極為重視,日夜盼望栽在田里的秧苗長勢良好,害怕遭受蟲害和旱災或水災。一天,這兩位老人便叫寨上各房族的族長來商議,經商議,大家同意在插完秧苗后的“卯日”來作為預祝當年谷物豐收的日子。因此,從那時候起,人們每年就把插完秧苗后的“卯日”當作一個隆重節日來過,代代相傳,沿襲至今。節日的當天上午,遠方的親戚、朋友來到寨頭,與全家人共同歡度這個佳節。
清晨,男人上山割草,還特地到本家的田里挑選2至5顆粗壯無損的禾苞,將這禾苞帶回家中,作為節日之用。婦女在家料理家務,蒸糯米飯、包粽子等,男人把禾苞帶到家后,就立即殺雞宰鴨,然后將雞鴨煮熟,并把熟雞熟鴨、魚、酒、禾苞等食物擺在堂屋的四方桌上,在神龕下燒香化紙祭祖宗。祭完祖宗之后,大家才圍桌坐下來吃早飯。未吃以前,長輩先把從田里摘來的禾苞掰給大家吃,每人一節(少量的)。大家吃了禾苞后,又由長輩念些吉祥祝語——“祈求祖宗保佑,預祝今年五谷豐登,六畜興旺……”,祝賀完畢,大家才動手吃飯。席上,主人家和來客劃拳打碼,猜拳行令。芳香可口的米酒,越喝味道越美,越飲味道越香,喝了一杯又一杯,飲了一次又一次,酒還是那樣醇醇和和。
早飯后,寨子里的青年男女們便三三兩兩地往歌場里走去,去尋找心上人對歌。歌場上,有男女之間才相會的,有已多次見面的戀人不同情況的人,他(她)們在唱不同內容的歌。歌聲動人,歌聲喜人,歌聲感人。
“六月六”歌節
常言道:夏日炎炎似火燒,可是就在這炎日的夏天,位于貴州省三穗縣南部的苗族聚居地良上,卻趁著這美好的時光,歡度自己傳統的節日——“六月六”歌節。
良上鄉距縣城55華里,離巴冶15華里,隔寨頭30華里。這里每年時逢農歷六月初六,鄰縣、鄰鄉的青年男女聚集在這里歡度自己的傳統節日——“六月六”歌節。
節日一到,遠方鄰縣的劍河、天柱、鎮遠等地青年男女初五日下午就趕到良上。鄰鄉村寨的人在節日的清晨,從家里出發,中午到達,云集在這里對歌。
節日從初六下午開始,初七下午才告結束。青年男女通宵達旦地在河壩唱歌。到這里對歌的人,不僅是苗族青年男女,漢族和其他族別的男女青年也云集在這里。溪河兩岸的河壩上,人山人海。炎熱的夏天,整個河壩都布滿了不同顏色的陽傘,有藍色、有紅色、有黑色。陽傘下面,只見英俊的小伙子與漂亮的姑娘在對唱著歌。
對歌是由男生唱起,如男方唱:“美貌姑娘在對面,哥邀對歌愿不愿,姣女如果同意了,張開嘴唇唱一遍……”,男方唱了這首歌之后,女方若不同意,她們中有人便開口道:“阿哥們不用唱了,可惜你們的歌聲……”,女方的回話,既不傷和氣,也不難對方,各自走開。如果同意和男方對歌,便開口唱歌答道:“哥們邀咱女唱歌,姐妹心寬了幾多,俊哥不嫌妹們丑,妹愿同意對山歌……”,這時,雙方才敞開歌喉來唱。你唱一首,我還一首,一直對唱下去,唱歌唱到天快黑時,男女雙方才依依不舍地離去。但是,如果男方有意,女方有情,小伙子或姑娘便邀請對方到家里去作客。
晚飯后,青年男女又重新回到河壩來對唱山歌,歌聲依舊四起,一直對唱到次日天明。悠揚動聽的歌聲在苗鄉整個夜空反復回蕩。
責任編輯:龍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