宛如電影《后天》的災難場景,在金融風暴的襲擊之后,車市急凍,克萊斯勒與通用瀕臨破產,一片死寂。不過就在同時,千萬頂級名車賓利卻大張旗鼓地進軍臺灣。在黑夜仍看不見盡頭的同時,它又是帶來了怎樣奢靡華麗之夢,引誘著人們據為己有的欲望?
這部賓利Continental GT Speed車頭菱格網狀的鍍鉻水箱護罩真是美呆了。但它不是美得很囂張,若不是有人解說,你不會知道內裝的飾板其實取自樹齡90年以上的木材,由工匠一筆一劃刻雕而成;車內所有皮革的菱形格紋車邊,也是老師傅一針一線、純手工縫接出來的,光是一個方向盤,就至少需要5小時以上的時間;而前門腳邊的金屬飾板,只差沒刻上車主的大名。
手工打造 賽車血統
它就像剛從倫敦St.James街上的名流俱樂部走出來的紳士,穿著在百年裁縫老街薩維爾街量身訂制的手工西服,微微露出來的襯衫袖口,繡著姓名的縮寫字母,看起來世故而優雅。
如果說這位貴公子只是虛有其表,弱不禁風,那你就錯了。在高級訂制服的包裝下,里面藏的可是血脈賁張的六塊肌啊!這個龐然巨獸并沒有許多跑車擁有的扁平車身。但它有600匹馬力,極速超過326km/h,O加速到100km/h僅需要4.5秒的時間,而它的兄弟車款Continental SuperSports更只要3.9秒,這種成績,已經讓許多超級跑車自嘆不如。
其實,賓利從誕生之初,就是為了競速而生,骨子里流的全是賽車的血液,名副其實“人面獸心”。
賓利的創始人W.O,賓利16歲時當過鐵路技工學徒,1912年開始與哥哥一起代理進口法國車D.F.P.,但因為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而加入英國空軍。在服役期間,W.O.賓利因為協助設計和制作戰功彪炳的皇家空軍飛機引擎,而榮獲英王頒贈MBE爵位,大戰結束后。正好D.F.P.車廠也結束營業,熱愛賽車又專長設計引擎的他想著,為什么不干脆自己來做車?
貴族玩具炒熱名聲
1919年,W.O.賓利正式創建車廠,兩年后他制造出第一部車,賣給了當時社交圈著名的花花公子Noel van Raalte。賓利的名號能在上世紀20年代叱咤風云,除了W.O.賓利的工藝,還真多虧了英國社交圈的這些公子哥兒們呢!
這些喜愛開著賓利招搖的貴公子,被稱做賓利BOYS(賓利男孩),他們包括家族擁有南非鉆石礦場的伍爾夫·巴納羅、珍珠大亨伯納德·魯賓,以及亨利·伯金爵士等人。這些少爺們可不只是開著車兜兜風而已,他們瘋狂地駕駛賓利汽車與火車競速(這可是當時最IN的運動),更爭戰全歐洲的車賽,在1927年與1930年間,他們連續四度贏得利曼(Le Mans)24小時耐久賽的冠軍獎杯。這個亮眼的成績,讓賓利與意大利布加蒂名列當時世界跑得最快的車,也建立了賓利高速與高貴的二高形象。
經濟蕭條 淪落附庸
正當這些男孩熱熱鬧鬧地開啟香檳,慶祝賓利一連串勝利的同時,卻不知看不見的黑影早已籠罩著他們。玩車只是一小撮名門富賈間的競賽游戲,但卻不足以讓公司賺錢,賓利一直面臨龐大的財務危機,雖然愛開賓利的伍爾夫·巴納羅索性砸下大筆金錢,自己當起老板,但1929年開始的經濟大蕭條,卻讓脆弱的賓利雪上加霜。
接著是一段讓賓利迷失望透頂、不堪回首的感傷故事。在勞斯萊斯的主導下,賓利只是個附庸品牌而已,簡單來說,賓利就是比較便宜的勞斯萊斯,兩個品牌推出的產品幾乎長得一模一樣,只是勞斯萊斯車頭聳立的是飛天女神,而賓利是一個長了翅膀的B,結果是賓利銷量大幅下滑,最差時只占了兩家出廠車輛的10%
到了20世紀末,賓利的命運又面臨了巨大的轉變。這是一段讓許多人看了一頭霧水的商業混戰:1998年大眾(Volkswagen)集團與寶馬(BMW)集團爭奪勞斯萊斯與賓利,Volkswagen最后高價勝出,想不到勞斯萊斯的商標權其實是在與勞斯萊斯汽車系出同門的飛機引擎制造商Rolls-Royce plc手中,而它把商標權賣給了有合作關系的寶馬集團。
在經過復雜的品牌、技術與零件供應切割后,最終的結果是,2003年后正式分道揚鑣,原有的勞斯萊斯與賓利車廠由大眾擁有,但之后出廠的車輛只掛賓利品牌,而寶馬建立新的工廠來制造勞斯萊斯。
大眾集團入主后,很快重建賓利高速與高貴形象。一方面它再次投入利曼賽事,2003年重拿回冠軍頭銜;另一方面它以客制化的尊榮服務爭取金字塔頂端的客人。
奢華競賽 身份擺譜
什么是客制化的服務?簡而言之,就是不管客人要什么,賓利通通做給你。希爾頓飯店千金派瑞絲·希爾頓就是最好的例子了!最近她才訂了輛車內外全是她最愛的粉紅色賓利跑車,車徽與車輪鋼圈都鑲上亮閃閃的水晶——雖然許多人對她的品味頗不以為然。
賓利銷售算是非常成功,特別是在充滿新興富豪的中國大陸。2007年的供貨量首度突破1萬臺,雖然受到金融海嘯的影響,去年掉到7000多臺,但就數字來看,仍遠勝競爭對手勞斯萊斯與邁巴赫。在臺灣賓利有嚴凱泰等富豪支持,還有更多像是綜藝大哥胡瓜、吳宗憲等新晉富豪爭相選購,仿佛坐上賓利,呼吸的空氣也會跟平凡人不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