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是誰發明了“廢墟”這個詞,“5·12”之后走近地震災區的人們,第一時間只能用“廢墟”來表述這里的驟變;不知道是誰最早用了“堅強”這兩個字,無數參與了這場救援和自救的人們被以“堅強”而著稱為一種精神——中國之精神!在這種精神和力量面前無堅不摧,所向披靡;走近這里,我們還感悟著一種無處不在的、無法回避與無法抗拒的畫面、聲音,還有撲面而來的感人且逼真的氣息——這就是愛。
這是一個不能忘記的日子,像一年前一樣,許多人不只是追憶緬懷,他們還在行動。今年“5·12”前夕,我作為《青年心理》雜志的代表,在參加由四川省教育廳、四川省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專委會和西化大學共同舉辦的“2009四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宣傳月”活動來到四川、來到災區而感悟到這些情形。
山川依然秀美。綠色和黃色交織著的茂密植被好像為我們講述著一年前發生在這里的故事,除了殘存著的作為紀念、作為警醒的殘垣斷壁的廢墟還歷歷在目之外,新近崛起的廠房、小區和學校正在低吟淺唱地把一個新興城市的奇跡傳誦。我該說,這是一座顯出安靜的城市,因為沒有了往日的喧囂;這是一座平和的城市,因為人們習慣了把愛與哀愁都埋在心底;這是一座成熟、務實且低調的城市,因為這里的人們知道感恩報德,也懂得了怎樣更好地為死者活著……一年后“5·12”這天,在汶川、在北川,在發生過災難的所有地方,你都會看到這樣的場景:
已成為廢墟的牝川中學校園外,來了許多祭奠者,其中兩位女青年面對校園上香后跪在地上默默地祈禱,她們潔白的T恤和裙裝還有手里捧著的白色和黃色的菊花,讓人們有一種說不出的悲涼,看不到她們眼里還有沒有眼淚,但我們這些周圍的人們卻已經淚流滿面……
一大早,幾位學生就肅立在北川中學的墻外,他們隔著鐵絲網深情地望著那片已然成為廢墟的學校和幾近傾倒的教學樓,大家一起跪下,良久,他們把事先準備好的剪成心形圖案的紙片,輕輕地纏繞在鐵絲網上。一位看管現場的中年人告訴我們,他們都是這所學校學生中的幸存者,他們班大多數同學已經永遠地離開了這個世界,靜靜地躺在這廢墟的下面,時隔不久,他們就會走很長的山路到這里,擺放幾束鮮花,跟長眠在這里的同學說上幾句話,送去他們的祝福和安慰……
一住中年婦女在離校園不遠處一座小土堆上燒香燒紙,還從包袱里取出紙筆擺在地上,嘴里不停地叨念著什么。她的女兒和侄兒都是北川中學的學生,地震那天一個也沒跑出來。說話間,她俯身從容地收拾起紙和筆,邊系包裹邊說,現在想通了,要好好活下去,要多做些事,就當是替女兒和侄兒走完這一生——能走多遠就走多遠,能走多好就走多好。
這就是“周年祭”之點滴,一年中,多少愛心與祝福在傳遞,多少相助與感恩在續寫,人們已不愿再揭開心中的傷痛,而是以鮮花、絲帶還有默默的祝福寄托哀思,承載希望——在愛的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