極目長沙,岳麓山巍峨西峙,瀏陽河逶迤東來,湘江水穿城而過,橘子洲靜臥江心。如今,這座山水洲城踏上時代快車,正在追逐著她的一個又一個夢想。

從從長沙市市長的位置上退下來后,譚仲池開始總結自己主政長沙的十年生涯。就在接受《決策》采訪的那天,他正在整理已經裝訂成冊的《市長手記》。
從1998年2月出任長沙市常務副市長,到2007年11月離開市長崗位,譚仲池主政長沙近十年。而這十年,正是長沙發生巨變的十年。2008年,長沙躋身“中國十大最具幸福感城市”、“中國省會十大活力城市”、“中國十大創新能力城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這座城市拔節生長的側影。
在湖南省政協辦公大樓里,與譚仲池相距不遠,就是湖南文化產業領軍人物魏文彬的辦公室。2008年,魏文彬被媒體推選為改革之星——影響中國改革30年30人。美國《時代》雜志直接稱呼這位湘軍統領為媒體巨人。
魏文彬見證長沙改變的時間則更長。自1993年出任湖南廣播電視廳廳長開始,他在這個位置上一干就是15年。在他離任之際,湖南衛視是唯一一個有資本與中央電視臺叫板的地方電視臺,成為長沙對外宣傳的一張名片。
“輕”裝上陣
電視湘軍、出版湘軍、動漫湘軍,當這些詞橫空出世時,誰也沒有想到,文化產業對長沙的改變,竟然是如此深刻。而改變卻往往在不經意間發生。
1993年初春,魏文彬站在橘子洲頭,面對滔滔江水,遙想100多年前那支所向披靡的湘軍,在靈魂的深處發出一陣吶喊——“問浩瀚長空,誰主沉浮?”
一場轟轟烈烈的文化產業改革,由此拉開大幕。
改革中,魏文彬撬動了整個文化系統的支點。15年打造,一個龐大的傳媒影視產業群——湖南廣播電視中心、世界之窗、海底世界、國際影視會展中心、金鷹影視文化城在瀏陽河畔悄然成立;“金鷹電視藝術節”在長沙永久駐扎,長沙在湘江河畔做起了“打造中國好萊塢”的新夢想。
現在,長沙被成為“樂活之城”、“娛樂之都”,城市與魏文彬一手打造的電視湘軍水乳交融。長沙的娛樂業通過電視湘軍的傳播,實現了商業價值的成倍放大,打造出長沙文化湘軍的龐大規模。特別是長沙的原創動漫連續多年居全國第一,風頭最健的“三只貓”,已經凝聚了大批“粉絲”。
當2009年8月記者追隨魏文彬的腳步,踏上橘子洲頭,望著北去的滔滔江水,感受的不是萬山紅遍的壯麗,也不是百舸爭流的激蕩,而是《超級女聲》在明凈天空的巨大回響,是《雍正王朝》橫貫歷史長河的不絕濤聲。
文化湘軍的崛起和成熟,是長沙文化強市一個縮影。文化產業作為響當當的品牌,成為長沙經濟發展新的增長點。
當文化產業出人意料地取得累累碩果時,長沙人開始了新一輪的思考。在工業基礎仍顯薄弱的條件下,依靠文化產業的崛起能不能托起長沙明天的太陽?
第三產業異軍突起,對長沙來說,是城市的驕傲,但在譚仲池看來,這也是城市發展的隱憂。第三產業的比例過高,這是歐美工業化后期應有的現象,出現在長沙工業化中期并不合理。
如何直面挑戰,延續光榮和夢想?譚仲池思索著。
“重”裝起舞
“產業發展的基礎是基礎設施,同時要抓支柱產業、抓龍頭產業、抓品牌產業,有了這‘三抓’以后,就會形成產業集群。”譚仲池對《決策》講述他最初的工作思路。
從2000年開始,譚仲池開始有條不紊地實施新的發展規劃。2001年,五一大道改擴建,為星城系上了一條“金腰帶”,而這僅僅是長沙城改造的序幕。隨著湘江大道等大批改造工程的不斷推進,長沙的市容開始出現“一年小變樣、三年大變樣”的喜人景象。
隨著基礎設施和交通狀況的改善,譚仲池開始專心于長沙的工業化進程。
事實上,長沙的產業發展的確按照譚仲池的思路形成清晰的軌跡。其中,率先崛起的是工程機械行業。
6年前,三一集團董事長梁穩根和執行總裁向文波帶著朝圣的心態在徐工參觀時,時年50歲的梁拍拍小他8歲的向文波的肩膀說:“小向,什么時候你把院子里的產品也擺成徐工這樣的現場水平,你就到位了。”
6年后,梁穩根在中德兩國總理的共同見證下,向全球最發達的裝備制造業基地——德國北威州投資1億歐元;向文波更是豪言要在2012年進入世界500強。長沙的工程機械在湖湘漢子的引領下,走出了令人驚嘆的軌跡。
如今,長沙實現了“中國工程機械之都”的夢想,成就了第一個千億元產業。三一重工、中聯重科和山河智能“三劍客”,以大象的身姿跳出了輕盈的舞步。
近在咫尺的武漢開始震驚了;遠在千里的徐州開始側目了。工程機械業內廣泛流傳著“北徐州南長沙”,當徐工集團看到大批“湘系重軍”對行業老大位置虎視眈眈時,徐州人無疑要捏一把汗。
工程機械的成功帶動了長沙其他相關產業的發展,長沙人開始追逐第二個千億元產業集群的夢想——汽車產業。在就任湖南省委書記之前,張春賢的職務是交通部部長,在交通部,他干了近十年。長沙市市長張劍飛畢業于同濟大學道路交通系道路工程專業,是正宗的交通科班出生。在到長沙之前,他一直在交通部就職。兩個“老交通”的到來,讓長沙提出重點發展汽車產業水到渠成。
2007年,在工業立市的基礎上,長沙繼而提出新型工業化發展戰略。在長沙,這通常被簡稱為“新工策略”。同年,長沙市三次產業比重在譚仲池離任之際,由三二一變為二三一,數字的簡單變換背后意味著長沙工業的勃興。
盛裝迎夢
“我知道要升8位了,三市統一區號,真是一件好事?!闭勂痖L株潭三地電話同城化,湖南省政協委員張萍顯得非常興奮。27年前,是他第一次提出建設長株潭城市群。20多年來,做為中國城市群發展的“活教材”,三地融城兩起兩落,歷經波折。

6月28日,作為長株潭融城的一個重大事件,三市居民盼望多年的夢想——三地通信同網終于實現。相關專家認為,三市實現并網升位,使長株潭經濟社會一體化形象得到進一步提升。不過,對于這則消息,幾家歡樂幾家愁。鄰省的武漢城市圈居民顯然受了刺激。第二天,荊楚網網友發帖稱,武漢城市圈動靜很大,但屬于“雷聲大雨點小”,長株潭城市群“悶聲發大財”,一聲不響就把事辦好了。
對于長株潭來說,更好的消息還不止一個。
2008年12月22日,國務院正式批復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總體方案。對于這則消息,長沙的決策者激動萬分,畢竟,長沙未來在中部經濟競爭中的底氣來自長株潭城市群。“未來對長沙發展影響最大的應該是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長沙需要在長株潭的層面考慮發展,同時湖南提出3+5城市群,長沙要帶動長株潭的整體發展,長株潭的整體發展要帶動外圍的5個城市的發展。”湖南師范大學區域經濟學教授朱翔分析說。
而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展戰略和區域經濟研究部研究室主任劉勇看來,長株潭兩型社會建設的核心,在于城市群的綜合開發效益要大于各市各自開發的效益之和,形成高水平的可持續發展的城鄉復合區域。
這就使得大河西先導區建設面臨新的契機。先導區是長株潭城市群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的核心區,承擔著國家探索資源節約、環境友好發展道路的重任。
一條湘江,將長沙城分成了東西兩半?!拔魑臇|市”的說法自古盛傳,相對于城東熙熙攘攘的人群和鱗次櫛比的高樓,城西讓人覺得不像市區?!?年前,河西地區路上不見紅綠燈,周邊沒有新開樓盤。”長沙高新區主任宋捷形象地說。
機遇已然降臨這片土地。對于大河西未來的發展,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豪言,到2020年大河西先導區建成區面積達20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150萬人左右,核心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000億元,地方財政收入達300億元,“相當于再造一個新長沙”。屆時,長沙將披上一件華麗的盛裝。
輝燦芙蓉,花開星城。
同為師范大學畢業生的譚仲池和魏文彬,在去年同時當選為湖南省政協副主席,如今依然共同關注著星城長沙邁出的每一個踏實腳印。
喜歡文學的作家市長譚仲池寫了一首詩表達他的心情,“瞭望你,我心中永遠清脆蓬勃、美麗而富饒的江城;祝福你,我心中永遠眷戀感恩、勤勞而智慧的市民?!?/p>
青年時代的魏文彬曾懷揣著采訪本、騎著單車穿梭于長沙的大街小巷,卻不曾想到后來推動了長沙文化產業十幾年的蓬勃發展?!斑@些年來,我苦過,也累過、痛過,惟獨沒有徘徊過、后悔過?!?/p>
如今,他們生活的這座城市,正在追逐新的夢想。
鏈接 》
決策者談長沙
國家確定長株潭城市群為兩型社會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沙是湖南的省會,要敢擔當、敢作為,要當龍頭、唱主角,這是歷史賦予我們的責任。選擇大河西建設先導區,就是要為兩型社會建設作示范,要先行先試、敢闖敢試、邊干邊試。
——湖南省委常委、長沙市委書記陳潤兒
長沙城市發展的目標就是成為一座具有國際理念的現代宜居城市。大河西先導區是建設兩型社會的最好試驗田,打造一個“看得見”、“摸得著”的兩型社會樣本。城市管理工作的水平決定了一個城市的品質,城市不應該是一架“經濟機器”,而應該是“適合人民居住的家園”?!L株潭是三兄弟,只不過長沙的塊頭稍微大了一點。要說當龍頭,我希望長沙、株洲、湘潭三市共同攜手,成為一個區域性的領頭雁。
——長沙市市長張劍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