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摘要:甘肅省隴南成縣大云寺至今裸露著一處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的《李叔政題壁》墨跡,它是考察唐代題壁書法的重要實證,有著珍貴的文物價值。本文介紹《李叔政題壁》的位置、現狀及書法藝術特征,考證作者及其相關問題。
關鍵詞:題壁書;隴南成縣;大云寺;唐;李叔政
中圖分類號:K877.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0-4106(2009)02-0045-05
題壁書,是題寫在洞窟、粉壁、門障等建筑實體和山崖上的墨跡,包括朱書、粉書等色書。
題壁書在中國古代是群眾喜聞樂見的,有廣泛而深厚的社會基礎,在印刷、造紙等傳媒手段尚不發達的情況下,相當長的時間內,有社會傳播的功能。其突出的展觀效果和獨特的藝術魅力,成為漢魏至宋唐書法表現的常見形式,而廣泛流行著。
題壁書多依附于庭院館驛或亭臺古剎等建筑實體,常因墻塌壁毀而蕩然無存。我國南方地區空氣濕潤,地下潮濕,古代題壁書很難留存,無怪乎侯開嘉先生在《題壁書法興廢史述》斷言“題壁最多能保留一二百年”,“唐以后題壁書法的原跡早已毀滅,不可能希望那一天從地上挖掘出來重現昔日的風采”。然而,近年來在我國北方及西北地區卻發現了不少漢魏至唐宋的題壁書。
甘肅省隴南成縣至今裸露著一處唐憲宗元和九年(814)的《李叔政題壁》墨跡,歷經1194年滄桑而神采依舊,這無疑是一個奇跡!
《李叔政題壁》位于甘肅省隴南成縣城東南約4公里的鳳凰山大云寺。大云寺,俗稱睡佛寺,又稱鳳凰山寺、鳳凰寺,寺廟所處位置名叫鳳凰臺。唐肅宗乾元二年(759),杜甫流寓同谷(成縣),曾作《鳳凰臺》詩:“亭亭鳳凰臺,北對西康州。西伯今寂寞,鳳聲亦悠悠。山峻路絕蹤,石林氣高浮……”傳說漢代曾有鳳凰棲身于此,故名。鳳凰臺為長條形天然石龕,廣可容千人,梵宮橫空,掩映茂林,上下懸崖壁立,東西曲徑通達。題壁書位于大殿東側,粘附在天然巖崖上的泥質石灰粉壁上,距地面約3.5米。粉壁左下殘缺,左低右高,與地面約成25度角傾斜。現存粉壁橫78厘米,縱50厘米,墨跡20行,行2—15字不等,可識文字約216個。行楷書,字徑1.5—4厘米。茲錄文如下:
元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敕授成州刺史、開府兼侍御史李叔政/到任。其本州殘破已經數載,谷麥/不收,又汛水惟沫,管口百姓饑惶,口/便柑襠口。九年,一境春夏大豐,倉稟/盈溢,以其年八月八日設清齋口口以/答前愿,兼口圣像壞者,而報飾口/其寺自攙搶之后,道路荒穢,藉典口口,/綿密廢束久矣,遂(?)功口斫創口通行口。/其月七日,送供到此寺宿住,兩夜晴天,忽/云霧斗暗。遂真心稽告,瞬息之間,云/行霧卷,當時晴明。其應如答其解也。有/一蛇出,長十八尺,錦綺文成,從口/盤下,有口口此必龍象,口而口口,/道場之人悉皆見也。時元和……/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記之/節度……開倚……/口檢校……題壁雖有殘蝕,但大意粗略可讀:元和八年六月十五日,李叔政受朝廷委派出任成州刺史。時逢百姓饑荒,“數載谷麥不收”;次年,州境五谷豐登,“倉稟盈溢”。于是,元和九年八月八日在大云寺設清齋作道場,“以答前愿”,并修復“圣像”,開通荒廢已久的道路。還敘說一件奇事,即設清齋之前一天,有送供品者夜宿大云寺,本是“兩夜晴天”,忽然“云霧斗暗”,出一丈八尺巨蛇,“錦綺文成”,是為神龍現身之像。于是題壁,以告示來者。
晚唐國運衰危,藩鎮割據,朋黨互爭。文學藝術風格也隨之衰颯,詩歌向細致精美處尋求新的境界,書法審美趣味開始向初唐回歸,出現了將中唐的豪放渾厚與初唐的清新婉麗相融合的綜合型書風??瑫蕊@突出,行草也沒能擺脫影響,其書風轉變正是在元和間“葺國學以振儒風”之時,從《李叔政題壁》也可以看出端倪。其書體由楷而行,時帶草意,洋洋灑灑,率性而為。通篇布白,自然有序,大小參差,渾然一體。運筆中、側鋒交替,轉、盤自如,收放有度;點畫道美,線條優雅,節奏鮮明,真可謂筆隨意轉,不激不厲,風規自遠。細察之,取法于二王及楮、顏諸家,又白成面目。特別是“而”、“答”、“本”、“遂”等字重見,或行或楷,或欹或正,變化自然,各盡其妙。反復品讀,如見筆者立架懸肘,面壁揮灑的身姿。
那么,《題壁》的書寫者是誰呢?《題壁》末有“開府儀同三司(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記之”,對照第二行“敕授成州刺史、開府兼侍御史李叔政”,可知“守捉使上(柱國)”下必是“李叔政”三字?!额}壁》行文敘述也符合刺史李叔政的語氣?!额}壁》第二行末“李叔政”三字,與通篇風格略有差異,其中“叔政”二字緊結,且靠攏,更像是“簽名”,這是書寫慣性造成的。由此推斷,此《題壁》的書寫者就是成州刺史李叔政。
李叔政,史籍無載,由題壁知,李叔政作為御史臺成員之一的侍御史,于元和八年(813)六月十五日出任成州刺史,其官階至開府儀同三司,或稱開府,品級從一品,為最高級別之階官,并“使持節成州諸軍事”。成州刺史一職,之所以用高官兼任,這大概因為與成州特殊的地理位置有關?!缎绿茣份d:
肅宗寶應元年(762),西原蠻叛,吐蕃寇秦、成、渭三州。(《肅宗紀》卷6)
代宗廣德元年(763)秋七月,吐蕃陷隴右諸州。(《代宗紀》卷6)
德宗建中四年(783)春正月,唐蕃盟于清水,約:唐地涇州右盡彈箏峽,隴州右極清水,風州西盡同谷(成縣),劍南盡西山、大渡水。(《吐蕃傳·下》卷216下)
憲宗初,遣使者修好,且還其俘。(同上)
《太平寰宇記》載:(成州)自至德(756)之后為吐蕃侵擾,百姓流散……(《成州》卷150)
成州,其地險固,襟帶秦隴,自古為西北的戰略要塞。唐肅宗以來,同谷(成縣)為唐蕃邊境要塞之一。據《元和郡縣圖志》載,唐開元間成州戶籍達4950。本屬隴右道,貞元五年(789),節度使嚴震奏,割屬其為山南道。轄上祿(今甘肅西和縣境內)、同谷(今甘肅成縣)、長道(今甘肅西和、禮縣境內)三縣,州治設于同谷西界泥公山上。
柳宗元作于貞元十六至二十年(800—804)的《興州江運記》稱:
興州(今略陽)之西為戎居,歲備亭障,實以精卒。以道之險隘,兵困于食,守用不固……自長舉北至于青泥山,又西抵于成州,過栗亭川,逾寶井堡,崖谷峻隘,十里百折,負重而上,若蹈利刃。
鑒于此,興州刺史嚴礪(字元明),出軍府之幣,刊山導江二百里,開通興州至成州之水道,以饋成州戍兵,并使“戍人無虞,專力待寇”。上文所說的“寶井堡”在寶井山。寶井山位于鳳凰山(臺)東側,二山并峙?!蹲x史方輿紀要》引宋元豐間李宜《記》云:“(寶井山)崖戀秀聳,林壑邃深,下瞰數州,歷歷可辨?!贝笤扑戮鄬毦ず芙?,這里既是佛教圣地,又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為古代兵家必爭之地,以至唐穆宗長慶三年(823)夏五月,移成州治于寶井堡?!额}壁》所說的“攙搶”一事,亦或指發生在大云寺境內的“唐蕃之戰”。
鳳凰山寺,隋唐以前即建佛剎,朝鐘暮鼓,香火繚繞,游人如織?!遁浀乇浤俊份d:“大云寺石碑在鳳凰山上,去州七里。創始莫考。殿后崖上有刻字云‘漢永平十二年’,以經閣上刻云‘梁大同九年’。另據《方輿勝覽》記,鳳凰山的進璣泉上有唐哥舒翰半崖題詩。以上碑刻均已佚掩,不知所在。而今大云寺大殿南壁懸崖尚存古代石窟造像遺跡和唐宋題刻、殘碑數處。
值得一提的是《尊勝陀羅尼經》殘幢,原為8棱(面),現殘存4面,所刊《佛頂尊勝陀羅尼經》。今存27行,行3~35字不等,可識文字約670字,字徑1.2~1.5厘米,正書。幢末有記,但刻幢年月及主修者姓名俱損。通覽大云寺《尊勝陀羅尼經》殘幢,其書法雋秀端莊,意氣平和,運筆穩健,點畫潤雅圓腴,結字勁健峻整。書法風格與“遒麗處似虞,端勁處似歐”(李宗瀚語)的褚書《孟法師碑》相近,只是刻工略顯粗率。在《石幢》末殘存鐫刻主修者官銜“……使持節成州諸軍事,兼成州刺史、侍御史,充本州守捉使上柱(國)……”這一稱謂與《題壁》中李叔政官銜幾乎完全相同。比較《題壁》與殘幢的書法風格,考察《佛頂尊勝陀羅尼經》盛行的時間、殘幢的形制特點及主修者官職,二者極有可能為一時之物,書丹者亦或都是成州刺史李叔政。
寺院題壁,是寺院文化的一部分,對偶然出現的奇異現象,突出渲染,是為了吸引更多的信徒,提升寺院的靈驗效應,《李叔政題壁》即屬這一類。無論是觀賞意義上的題壁,還是傳媒意義上的題壁,其本身都具有一定的商業功能。在本文投寄之前,筆者已向成縣縣委、政府相關領導書面陳述了《李叔政題壁》墨跡的文史價值,并建議相關部門盡快研究并實施科學保護措施,使之成為中國古代題壁文化的永久實物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