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浙江大學曝出涉及院士的學術造假事件,教育部部長周濟說:“對學術不端行為要像體育界反興奮劑一樣‘零容忍’?!?/p>
細細端詳浙大學術造假事件的背后,我們不難發現,諸如此類的“學術不端”,在學術界并非罕見。因此,周部長說的“零容忍”,讓人忍不住要拭目以待:這些“不端”,如何去發現?制度性的打假如何落實?我們更有必要問一聲:對造假行為的“零容忍”,能否前移至基礎教育?
在浙大學術造假事件發生后,一些專業論壇上出現了為“學術不端”者叫屈的聲音。叫屈者的話外音或許是:這能全怪我們嗎?每逢上級來檢查學生減負,有的學校不是再三叮嚀學生少報作業量、夸大運動量嗎?畢業生給簡歷搞一些“錦上添花”,老師連推薦信的內容看也不看,就署上大名,在某些學校不也是一種常態嗎?
至于不那么明顯的造假,更幾乎成了孩子們中的潛規則:根本不是發自內心的假大空思想,被當成考場作文高分的“秘訣”。有的學校和老師甚至鼓勵孩子們在作文中編造動人情節,哪怕作文有明顯的紕漏,也會被表揚為“合理想像”。相反,如果作文中寫了真話,這個孩子肯定會被視為“行為不端”——不是有個孩子在作文中說了“真心話”,表示討厭春天,因為春天容易流行疾病,作文便被判為零分嗎?
在說“真心話”就意味著“大冒險”的環境中長大的孩子,成年后犯一些諸如浙大事件那樣的“不端”,會是很奇怪的事情嗎?
探究“假”花開放的原因,須決然掘開土壤。因此,“零容忍”,更應前移到基礎教育。那樣的話,非但學術造假會失去滋養的土壤,連雨后春筍般的“假冒偽劣”商品,可能也會被扼殺于搖籃之中。
果如此,則幸甚。
(摘自2009年3月18日《人民日報》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