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膽大妄為”造就了我最初的生財之道。
那年元月,我出差到浙江。去逛小商品市場時,發現一種不久前給侄兒買的玩具,在這里賣價很低。于是我打電話回去問侄兒是否還要其他玩具。侄兒高興極了,讓我給他買一種動漫玩具,在他們學校外面玩具攤賣30多元,而在小商品市場里只要8元。
現在想起來,當時的確有些沖動,我將銀行卡里僅有的2萬元錢全部取出買了玩具?;氐郊?,我遭到全家強烈“批判”。我沒說什么,只是提著玩具到學校周邊的玩具店大力推銷。事情進展得異常順利——由于這些玩具都是當時最流行的,加之是在春節前,大家都舍得花錢,兩天時間我就把玩具全部推銷出去,賺了約8000元。
事隔幾天,有店主再來要貨,還好我留有浙江那位攤主的電話,聯系后,又要了1萬元的玩具。春節發過來,正趕上孩子們買玩具的高峰,很快就被店家拿空,我又賺進4000多元。這下,家人的態度大為轉變,愛人連稱我是“生財高手”。
3月,又有店主要貨。這次我拿回來的玩具已跟不上潮流,部分蝕本拋出去,總共僅賺了600多元。這讓我感受到:玩具行業風險不小,不懂行瞎碰,最后肯定要吃虧,于是沒再進貨。
2006年6月,小區街道修了一排小門面,每個門面得一次付清兩年租金共1.2萬元,幾乎無人看好。但我一口氣花3.6萬元租了3個。家里又掀風波。愛人說,你又不做生意,租門面做啥?
門面空了兩個月后,正當我惴惴不安時,有人開始來租,第一個門面以每月900元成交。不久,市政府規定不準在馬路邊設攤,小區街道頓時熱鬧起來,租門面的人競相抬價,我的另兩個門面,租金加上轉讓費,每個達2萬元。3個門面算下來,又進賬2萬多元!
那一年,算下來我賺進外快3萬多元,比工資還多,家里人無不佩服。
我們是小老百姓,許多動輒十幾萬元上百萬元的項目根本投資不起。但資本少的我們,也能發現適合自己的投資機會。比如,最近,我又投資2萬元給一個做童裝生意的朋友,我們按約定分成,我的投資在春節后3個月逐步撤出(春節前她需大量進貨,節后資金就可回籠),也賺了一筆。
(摘自《年輕人》2009年第2期圖:朱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