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在資本主義心臟里的美國共產黨
在資本主義的心臟地帶——紐約曼哈頓區23街有一個普通的八層樓房,這里是美國共產黨總部所在地。
美共總部剛經歷了一個繁忙的周末:25位來自全美各地的骨干黨員和共青團員,在紐約總部辦公室,進行了兩天的黨校學習。
90年歷史,17名全職工作人員,10名全職志愿者,2000名骨干黨員,這是今天美國共產黨的概貌。
美共有一條奇特的規定:所有員工,從黨的主席到普通工作人員,無論年齡、黨齡、學歷和職務,全部領同樣的薪水,從上世紀70年代的每周150美元,漲到現在的每周500美元,外加健康保險,沒有加班費、職務津貼、出差津貼等任何補貼,并且自2001年以來沒有漲過工資。
美共主席山姆·韋伯今年64歲,是一名有著37年黨齡的老黨員,全職為美共工作已32年。他見證了美國共產黨的規模逐步縮小,無論是黨員數量還是社會、政治影響力,過去幾年都進入了歷史低谷。但即便如此,山姆這群人仍然在守衛著他們的信仰:要在資本主義的大本營美國,和平實現社會主義。
盡管他們的群眾基礎變了——現在兩千多名美共黨員中,只有小部分是產業工人,大部分黨員是來自科技、教育和醫療界的白領和知識分子,如教師、記者等。
對美共最大的打擊是在1990年前后。社會主義的蘇聯和東歐一夜傾覆,美共內部出現分裂,黨員人數銳減為幾千人。但在山姆的帶領下,美共既堅持以往的一些原則,同時又在一些方面“與時俱進”。
山姆說:“馬列主義的很多先驅就預言過社會主義的建設需要經歷不同的階段?,F在看來,這個過程要比我們之前認為的要漫長和復雜許多。短期內,美國不可能變成一個社會主義國家,但是從長遠看,社會主義會在美國得以實現。”
經濟危機為美共提供了一些新機會。不少美國人越來越意識到美國經濟和社會的隱患,開始尋求不同的模式。今年一項調查顯示,雖然大部分美國人還是傾向于資本主義,但是有20%的被訪者表示他們更認同社會主義,還有27%的受訪者表示他們不確定哪種制度更好。
這讓山姆感到欣慰。他說,在反共意識形態占據主導地位的美國,這已經是非常驚人的進步。
英國共產黨:12英鎊黨費
英國共產黨最近遇到的麻煩事是關于黨費的。黨費提高到了每月12英鎊,還要求黨員們通過銀行劃賬交黨費,結果黨員數量下降到了780人。
“這成了我們招募黨員的一個障礙?!庇⒐矅H秘書約翰·福斯特博士說,“但我們需要黨費來運轉,我們沒有其他收入來源?!庇⒐矒碛腥蛭┮灰环萦⒄Z的社會主義日報《晨星報》,不過除此以外并沒有自己的產業。
英共黨員大多數人是工人、記者、社會工作者、教師和公司里的白領職員等等,收入基本依賴工資。
不過,從深層次上影響英共發展道路的不是黨費,而是英國前首相撒切爾夫人的“去工業化”改革,把英國的發展重心放到金融業,令礦業和制造業逐步萎縮,而英共和許多其他左翼政治力量失去了最重要的群眾基礎“工人階級”,最近20多年流失了不少黨員。
如同很多西方國家的共產黨一樣,英共并不再以暴力推翻政權為綱,更多的,他們思考黨內的改革,聯合其他左翼力量,謀求持續的發展。
英共每兩年召開一次黨代會,黨代表無記名投票選舉執委會,而總書記向執委會負責。如果執委會認為總書記的決策有誤,可以否決。
印度共產黨:永遠革命
印度共產黨(馬列)解放派(以下簡稱“印共(馬)”)認為,印度的工人階級是革命先鋒隊,但同時占據印度人口最主要部分的農民是革命的主要力量。
印度共產黨的各個派別,其歷史與現實,都深刻地受到了來自中國的影響。
2007年,印共(馬)第八次全國代表大會通過的《關于國際形勢的決議》,專門用一個章節研究中國,分析了中國經濟改革對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影響,標題為《不是東風壓倒西風,就是西風壓倒東風》。
事實上,1962的中印紛爭導致了印度共產黨分裂成國際主義者、民族主義者和中間主義者三派。國際主義者認為這是一場“社會主義國家與資本主義國家之間的沖突”,因此支持中國。他們之后與支持印度的民族主義者分道揚鑣,獨立發展成印共(馬),也是印度目前最大的共產黨,長期在西孟加拉等三個邦執政或參政。
印共(馬)的辦公室里,懸掛著馬恩列斯毛等領袖的畫像。他們確立了該黨最重要的三條原則,分別是:理論聯系實際、緊密聯系群眾、批評與自我批評。
國外共產黨發展的新趨勢
據中央組織部黨建研究所的一份名為《低潮中的變革與奮進——全球化信息化背景下國外共產黨的發展趨勢研究》的課題報告提供的資料,當前,世界上大約100個國家中有127個政黨仍然保持共產黨稱謂或堅持馬克思主義性質。其中,執政和參政的共產黨約25個。
發展中國家共產黨力量比較分散,缺乏走上政治前臺的實力、途徑和方法。但也有一些及時更新觀念,調整政策,逐步走出低谷,并有所發展,比如巴西共產黨和南非共產黨。還有一些甚至取得了相當可觀的業績。印共(馬)在印度西孟加拉邦連續執政已近30年。尼泊爾共產黨(毛主義)在2008年舉行的制憲會議選舉中,取得了驚人的勝利,成為尼泊爾執政黨。
但原蘇東劇變后的“轉型國家”和發達國家的共產黨情況則均較嚴峻。共產黨力量衰退,內部派別眾多,主要大黨面臨深刻危機。比如俄共,在中右翼勢力的夾擊下,社會支持率一再下跌,內部分裂,黨員老化,不再是杜馬中的第一大黨。
報告指出,面對新的形勢,國外共產黨不同程度地在探索和重新認識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普遍調整了黨的理論綱領、政策目標。
首先,馬克思主義“本國化”、“時代化”已成為共同趨勢。如越共的“胡志明思想”、朝鮮勞動黨的“主體思想”、古共的“馬蒂思想”,如印共(馬)強調馬列主義要與印度的具體條件相結合。發達國家共產黨也普遍主張創造性地運用和發展馬克思主義。
其次,從主張暴力革命到主張走和平民主的斗爭道路。發展中國家的共產黨大多已放棄暴力革命,走上合法、和平的斗爭道路,通過競選進入議會并上臺執政已成為它們的首選。發達國家共產黨大都主張通過議會和平民主的道路來實現對現有資本主義社會的變革和改造。如法共、意共等提出“超越資本主義”的新路徑,主張依靠發展現存社會的成果、需求和潛力來否定資本主義。日本共產黨主張通過“資本主義框架內的民主改革”走向社會主義。
再次,由“工人階級政黨”轉向“群眾性政黨”。國外共產黨為了應對社會結構的重大變化,鞏固和擴大黨的社會基礎,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由“工人階級政黨”向“群眾性政黨”、“服務性政黨”轉變的趨勢。
全球化帶來新機遇
全球化信息化的深入發展,客觀上為國外共產黨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例如,現有執政共產黨政權的穩定,一些黨經過調整后政治影響力有所上升,各種新社會運動興起,許多共產黨強調不同形式的左翼聯合并頻繁參與地區和國際性活動,等等。
近年來,全球化負面效應逐漸顯現,許多國家失業率居高不下、經濟低迷、福利水平下降,中下層民眾切身利益受損,普遍對主流政黨明顯帶有新自由主義傾向的政策舉措不滿,在客觀上,使得共產黨的政治理念和政策主張重新受到關注,一些黨抓住機遇,擴大了影響。例如,2006年以來,俄共、印共(馬)等針對物價上漲、民眾生活受影響的情況,開展了一系列抗議活動,迫使政府作出承諾和讓步,贏得了一部分民眾信任。日共抓住日本經濟社會改革進展緩慢,社會失望情緒抬頭的現實,提出一系列民眾認同的觀點主張,一些網民稱贊“共產黨好樣的”。據統計,自2007年9月至2008年5月底,日共新增黨員8000多名。
從總體上看,各種不利于共產黨發展的環境和因素不會在短期內消失,世界社會主義運動尚不能迅速走出低潮。但是,隨著全球化趨勢的進一步加深,國外共產黨可以借助反全球化運動和反自由主義運動的平臺,繼續拓展生存和活動空間。
(衛東、世明、大裕、啟榮等薦自2009年7月2日《南方周末》 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