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蘇聯著名作家法捷耶夫的名著《青年近衛軍》,很多上點年紀的中國人都不會感到陌生。這部紀實長篇小說以飽滿的熱情歌頌了蘇聯青年的愛國主義精神和豪邁的英雄氣概,成為激勵幾代人前進的動力。半個多世紀過去了,記者不久前親臨小說中的故事發生地。卻感受到了一種“物是人非”的惆悵。
英雄城市曾是“圣地”
克拉斯諾頓是烏克蘭東部盧甘斯克州的一個邊陲小城,屬于煤炭蘊藏豐富的頓巴斯礦區。走進這座小城,最醒目的標志無疑是市中心廣場上高聳的紀念“青年近衛軍”英雄事跡的雕塑。雕塑旁邊是一座規模不小的“青年近衛軍”博物館。正是這座小城,誕生了抗擊希特勒法西斯的“青年近衛軍”英雄們。
1942年7月,德國法西斯軍隊突入克拉斯諾頓,以期奪取德國急需的焦炭資源。為保家衛國,奧列格、鄔麗婭等8名年齡不到20歲的當地學生自發組織了“青年近衛軍”。隨后有100多名年輕人宣誓加入。在蘇聯地下黨組織的領導下,“青年近衛軍”在環境險惡的敵后展開各種宣傳和破壞活動,給法西斯軍隊以沉重的打擊,粉碎了其迅速將煤炭運至德國的夢想,有力支援了蘇聯紅軍。但由于叛徒的出賣,在克拉斯諾頓解放前夕,“青年近衛軍”絕大部分成員被法西斯憲兵逮捕,并慘遭槍殺或活埋。
“青年近衛軍”的英雄事跡被披露后,作家法捷耶夫深受感動,幾次前往克拉斯諾頓進行實地采訪和收集材料,并最終著成巨作《青年近衛軍》。1945年小說一經問世,立即引起了轟動,并于次年獲得斯大林頒發的最高文學榮譽獎項——蘇聯國家獎,也成為蘇聯學生必讀的優秀文學作品之一。
1943年2月,克拉斯諾頓被蘇聯紅軍解放后,市里的政權組織當年即創建了“青年近衛軍”博物館,以紀念那些英雄。法捷耶夫的名著問世后,這里馬上成了蘇聯人,特別是青少年學生前來“朝圣”的地方。后來,博物館經過幾次改建裝修,規模不斷擴大。在頂峰時,博物館每年接待數十萬人,其中不僅包括來自蘇聯各地的參觀者,也有從中國、古巴、越南等國遠道而來的朋友。
博物館如今門可羅雀
然而,今日的邊陲小城早已沒有了昔日的榮耀?!扒嗄杲l軍”博物館偌大的展廳里,正在參觀的只有寥寥數人。
對此,博物館尼基堅科館長解釋道,蘇聯解體后,烏克蘭的意識形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蘇聯時期所樹立的英雄榜樣不再宣傳,所以前來博物館參觀的游客數量劇減,現在每年只有幾千人,而且相當一部分人是來自鄰國俄羅斯,而由于缺乏財政撥款,當前博物館的維護管理都成了很嚴重的問題。
“但無論歷史如何演變,當年參加近衛軍的熱血青年都是為了反抗法西斯軍隊的占領和保家衛國而犧牲的,他們的英雄事跡至今仍具有深刻的教育意義,不應被忘卻!”尼基堅科激動地用食指使勁敲桌子。
在展廳里,講解員葉列娜按照展品順序一一向記者講述了“青年近衛軍”的感人故事,并動情地背誦了加入“青年近衛軍”時的一段誓詞:“我面對自己戰壕的朋友,面對自己多災多難的祖國大地,面對全體人民,鄭重宣誓……”她哀怨地說,蘇聯時期絕大多數知識分子和學生都會背誦這段話,而現在又有幾個學生知道“青年近衛軍”呢?
“英雄”、“叛徒”全都亂了
不但是“青年近衛軍”,就連奧斯特洛夫斯基的名著《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中的主人公保爾·柯察金,在烏克蘭也正面臨著被遺忘的命運。
基輔郊外博亞爾卡小鎮是保爾曾經修筑鐵路的地方,那里有個奧斯特洛夫斯基博物館,蘇聯時期也是學習英雄榜樣的重要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目前,該博物館的主體樓房已被改建成一所小學校,只在旁邊的一間小平房內還陳列著有關奧斯特洛夫斯基的一些物品。博物館的工作人員說。前來參觀的人越來越少。
更令人吃驚的是,《鋼鐵是怎樣煉成的》一書中所提到的與紅軍作戰的“白匪”。目前已被烏克蘭當局定義成“為爭取國家獨立而斗爭的烏克蘭起義軍”,享有與紅軍老戰士同等的待遇。
英雄名分之爭甚至追溯至幾個世紀以前的人物。如今,在紀念俄羅斯與瑞典之間1709年發生的波爾塔瓦戰役300周年前夕,烏克蘭當局宣布當時秘密與瑞典國王查理十二世簽署結盟協議、并與彼得一世作戰的烏克蘭哥薩克首領馬澤帕不是“叛徒”,強調馬澤帕聯瑞抗俄是為爭取國家獨立而采取的策略,并為其樹碑立傳。
基輔市民科列尼奇說:“以前還知道誰是英雄。心中總有一種榜樣的力量。可現在全亂了,根本不知道誰是真的英雄,該紀念誰、學習誰?”
(子祥薦自2009年4月23日《參考消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