頭疼兒子,打工嫂發現商機
今年38歲的王修梅是河南省唐河縣王集鎮人。1997年,從縣化肥廠停薪留職后,她到南陽油田打工。幾年下來,她省吃儉用有了一些積蓄。
2000年6月。王修梅接手了南陽油田生活區的一家酒樓,當起了老板。之后,在交了借讀費后,她將兒子送到當地一所學校讀書。但一個星期后,兒子再也不愿到學校去了,哭著說:“我眼睛近視,老師讓我坐最后一排。我啥也看不見,同學們也沒有一個人愿意和我交朋友。”看著兒子委屈的樣子,王修梅心里很難受。無奈,她只好把兒子轉回唐河縣城上學,并委托一家親戚代為照管。
轉眼到了2005年。王修梅回到唐河縣。這時。她發現一向乖巧的兒子經常夜不歸宿。一天夜里,王修梅到兒子就讀的學校接他。可是一直等到教室鎖門也沒見到兒子。兒子的同學告訴她:“他經常和同學結伙逃課,肯定是去網吧了。”
凌晨1點鐘,王修梅終于在一家網吧找到了正在打游戲的兒子。兒子的變化,讓王修梅百感交集。她想,自己這些年來不辭勞苦地掙錢。為的是給兒子一個美好的未來,可留守在家的兒子卻變成了這樣。王修梅既痛心,又無奈。
接下來。兒子頻繁地向王修梅要錢,如果不給就徹夜不歸。王修梅想,以兒子現在的狀況,要讓他安心學習已是很難做到了,只有另想辦法。最后,王修梅決定讓兒子參軍。
兒子的問題解決了,王修梅卻發現,像兒子這樣無人管教的“留守孩子”,已成了困擾打工父母的一大難題。一次,她回到王集鎮老家,聽鄰居說村里一個孩子,父母打工不在家,他到池塘邊玩耍,結果失足掉到水中淹死了。她還聽說鄰鄉有一對老夫婦因留守孫子失足跌下平房摔死,感覺沒法給兒子兒媳交代,雙雙上吊自殺……
那一夜,王修梅失眠了。她覺得這些留守孩子太可憐了。如何能幫幫他們呢?這時,一個想法在她腦海中浮現:和當地學校結合,辦一家高規格的留守兒童寄宿服務中心,讓孩子們在良好生活環境里受到良好的教育,讓那些打工父母們安心工作,同時也為自己找一條創業之路。
說干就干,經過一番考察,王修梅發現全縣留守兒童生源最多的是唐河縣城關鎮第一小學。于是,王修梅來到城關一小。把自己的想法講給了校領導。正為無法集中安置留守兒童而發愁的校領導聽到這個建議,十分贊成,開會研究后,馬上和她簽訂了合同。校方把一處校舍及餐廳租賃給王修梅,每年收取8萬元租金,而孩子們吃、住和管理的費用,則由王修梅自己定,校方不干涉。隨后,王修梅投資3萬元錢,對這塊場地進行了裝修。2005年7月,王修梅的“唐河縣雙成寄宿服務中心”正式成立了。
名利雙收,她成了留守孩子的“媽媽”
唐河縣常年外出務工人員高達40萬人。留守孩子也有近10萬人。王修梅想,只要這些留守孩子有十分之一走進自己的服務中心,這個生意就肯定會紅火。王修梅印制了近萬份宣傳單,又臨時聘請了幾個師范學校的學生到農村宣傳。很快,宣傳起到了效果,新學期還沒開學。前來服務中心參觀的人就絡繹不絕,不少家長當場決定把學生送來寄宿。結果,第一學期,王修梅就收了179名學生。王修梅向每位學生每學期收費1800元錢。同時,她還從當地招聘了10名剛畢業的女大學生做輔導老師,再加上其他工作人員共計20余人。
一個學期過去了,王修梅經過核算,除去租金、員工工資、水、電、伙食費等各項開支,凈賺10萬元錢。
2006年新學期開學后,王修梅發現了一個奇怪現象:雖然新生總數略有增加,但原來招收的學生卻有很多沒來報到。王修梅意識到,肯定是自己內部管理出現了問題。她馬不停蹄地對學生進行了家訪。原來,這些孩子的家長嫌服務中心的生活輔導老師年齡小。沒有照顧孩子的經驗,工作做得不細致,讓孩子們少了家的溫暖。
找到了問題的根源,王修梅開始從調整輔導老師人手。改進服務中心的管理方式。她將沒有生活輔導經驗的老師集中到學習輔導組,然后又公開招聘了20名年齡在30~40歲之間、具有一定文化水平的女性做生活輔導老師。對于聘用人員,除了進行嚴格的體檢外,還在縣勞動就業培訓中心進行崗前培訓。培訓合格后才能上崗試用。
由于孩子們小,對于他們的飯量不好控制,有幾個孩子因為飲食不當造成急性腸胃炎。這件事后,王修梅讓生活老師們留意觀察每一位學生的飲食規律,并牢記在心。這樣就避免了類似情況的發生。在老師們的關愛下,孩子們忘記了遠離父母的孤獨。過得很快樂。他們都尊敬地叫王修梅“媽媽”。
為了取得學生家長的信任,王修梅給每個孩子建立了一份私人檔案。學生住在什么地方。成績怎么樣,有什么優缺點,她心里一清二楚。當家長從遠方打電話詢問時,她總能詳細地介紹孩子的表現。
經過調整,不僅“丟失”的學生又回來了,還帶來了不少新學生。這一學期,王修梅除去一切開支后凈賺20萬元。家長們來學校參觀時,看到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工作做得井井有條,都十分放心。
到了2006年秋天,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學生增加到了500人。
隨著經營規模的不斷擴大,留守兒童服務中心也出現了不少潛在的問題。
一天晚上,一個生活老師向王修梅匯報,說一個學生去他姨媽家一天沒回。王修梅立刻打電話到學生的姨媽家詢問,姨媽說他早就回學校了。王修梅昕了直冒冷汗,立即發動所有工作人員尋找。最后,王修梅在一家網吧找到了這個學生,原來他被幾個“小混混”挾持著,讓他“請客”上網。
這件事后,王修梅制定了接送制度,只有直系親屬才能憑卡接人,如果是親戚探望。只能在服務中心進行;生活老師實行全天負責制,每個寢室由兩名老師負責。除了人身安全外,王修梅還加強了食品安全,當天用料當天采購。全部采用優質原料,剩飯剩菜一律倒掉。嚴格的管理措施,使留守兒童服務中心迅速發展壯大。學生人數達到了1500多人,此時,她全年的利潤也達到了150萬元。
愛心經營,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火遍中原
為了讓孩子們在中心感到溫暖,王修梅重點實行親情管理模式。每逢孩子生日。中心專門為孩子準備生日蛋糕,并讓孩子們一起舉行熱鬧的生日典禮。
為了讓孩子隨時感受到親情,王修梅把服務中心的孩子每隔兩周送回農村老家一趟,讓他們和爺爺奶奶或親戚團聚。王修梅把唐河縣轄區的13個鄉鎮分成東南西北四條線路,并和縣運輸公司客運站簽訂了承運合同,負責接送孩子。
2007年秋季開學第一天,一位學生的家長給王修梅打來電話,埋怨道:“也不知你給俺孩子灌的啥迷魂湯,俺們不打工了,想讓他在身邊上學,他卻死活不肯,非要到你那里去!”王修梅笑著說:“我啥迷魂湯也不用灌,這說明工作人員為他付出的感情和勞動比你們做父母的多。”
品牌化的親情服務,讓服務中心變成了留守兒童的“快樂天堂”,雙成服務中心的名字也越叫越響。2007年,應唐河縣一家學校的委托。王修梅建立了留守兒童服務中心的第一家分中心。
2007年年底,王修梅把留守兒童服務中心擴展到全縣每個鄉鎮,她手下的工作人員也達到200多人。如今。王修梅已成了全縣6000多名留守兒童的“大總管”。
2008年春季開學,王修梅又利用同樣的模式在附近桐柏、社旗、內鄉、新野等縣城成立了留守兒童寄宿服務中心連鎖機構。至此,王修梅的留守兒童服務中心3年時間創造了300萬元的利潤,成就了一個創業神話。
2008年12月初,河南省人民政府決定出資并吸引資本注入,將王修梅這一模式在全省推廣,以更好地解決留守兒童問題。
(魏傳中、鄭美祥薦自《婦女生活》原標題為《打工嫂開辦“留守兒童之家”火遍中原》本刊有刪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