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將所有“政府事務”盡可能公開,清晰置于公民視野之下,“政府事務”的公共性才有保證,“政府事務”與“公共事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同心圓”。
最近,三件發生在廣州的公共話題引起了坊間熱議。一是廣州市政府應“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李德濤等請求,公布政府部門預算;二是廣州市人大代表的一份調研報告引發的一場關于公交所用的LPG(液化石油氣)是否環保的爭論;三是廣州市民圍繞番禺“垃圾焚燒場”選址問題展開政策討論。
廣州市民關注的這三個公共話題,具體內容不同,但主題卻是一個,即公共事務中公共意見的表達和公民參與,已是一種不可逆轉的大潮流。無論是“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對于政府預算的“查賬”、人大代表對于政府所推行的公交能源的“環保”質疑,還是人們對于垃圾焚燒發電廠項目選址的異議,都說明一個問題,公民對于公共事務特別是對于與自身利益相關的事務,關注度越來越高。
今天,“公民政治參與”不僅僅是一種需要推行的價值和理念,而是一種必須認真面對的客觀事實。在這些公共話題的背后,還有一些更為深刻、值得進一步思考的問題需要挖掘。
“政府事務”與“公共事務”
在多大程度上是一個“同心圓”?
本質上,政府沒有自己的“事務”和“利益”,所有的“政府事務”都應是公共事務、所有的“政府利益”都應是公共利益。但是今天,“公共利益部門化、部門利益個人化”,卻是個不爭的事實。當政府部門以許多冠冕堂皇的“理由”,不愿公開本該公開的包括財政預決算在內的各種政務時,表明“政府事務”與“公共事務”事實上產生了某種錯位。
在“政務公開”日趨強勁的今天,仍有一些地方政府部門以所謂“國家機密”為托詞,逃避公民對于政務的查勘、了解和質詢。這種托詞,不僅是對公民權利的一種漠視,而且對“政府事務”的公信力構成障礙。一個志愿者團隊連年向有關政府提出“公開政務賬本”的請求,盡管廣州市財政局應允了這一要求,但他們發出的其他30多份申請石沉大海。而就在得到廣州市財政局回復的同一天,他們得到一個特大型城市財政局發來的回復,告知他們,他們所要求公開的信息“屬于國家秘密,不予公開”。
任何真正的“公共事務”,都具有公開性特征。只有私人事務才具有“私密”的性質。除真正的國家機密外,以提供公共服務為基本職能的政府部門,本質上沒有“隱私權”。所有的公共財政預算和官員收入,都應透明公開。在發達國家,公民查閱包括政府開支在內的政務,是極為平常的事,查閱途徑也極為簡捷而方便。政府資金來源于納稅人,納稅人有權知道每一筆錢開支情況。我國《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第十條明確規定:“財政預算、決算報告”屬于政府重點公開信息。只有將所有“政府事務”盡可能公開,置于公民視野之下,“政府事務”的公共性才有保證,“政府事務”與“公共事務”才能真正成為一個“同心圓”。
一項公共決策
在多大程度才是正義的?
羅爾斯指出:“正義是一個社會的首要價值”。政府的基本職能是公共決策,即“社會價值的權威性分配”,這種“權威性分配”必須是正義的。但正義有“形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不同。就決策的“正義性”來說,它也具有“程序正義”和“實質正義”的區別。程序正義是實質正義一種技術上的保證,但并不是所有獲得了“程序正義”的決策,都具有了“實質正義”的性質。正如通過“正當”程序的立法,照樣會產生“惡法”一樣,通過“正當”程序產生的公共決策,也可能是不正當的、非正義的。
從2003年起,番禺區市政園林局會同市、區兩級國土、規劃、環保部門進行了3年多時間的調研和論證,最后“確定了”垃圾焚燒廠的選址,無需質疑政府部門在調研、立項、決策的“程序”正當性;而且從決策可行性看,亦考慮了諸多情況而不無合理性,正如番禺區市政當局所說:“沙灣水道以南是農用地,不能動;沙灣水道以北,大學城地塊不可能建,亞運城地塊也不行,鐘村新客站周邊同樣不行,大石會江村是最理想的了。”然而這樣一個似乎唯一可行的“科學決策”,為何引起公眾如此強烈的反彈呢?公眾意見中,有沒有一些值得重視的道理呢?
今天,時常遇到一個尷尬的情形是,一些看來非常正確的、非作不可的“科學決策”,公眾時常不認可、不買賬,甚至“不服從”。原因在于,政府習慣代替公民思考,習慣將“民主”演化為“為民作主”。近年來各級政府民主意識不斷提升,各種形式的決策民主化日益健全,但在一些政府部門眼中,公眾是一群長不大的孩子,而自己則是替這群孩子包攬一切的用心良苦的父母。注重“程序”的正義而忽視“實質”的正義,是今天許多政府行為的“習慣性思緒”,是許多公共決策“先天不足”的原因所在。本質上,任何一種民眾“不認可”的決策,都是非正義的。因此任何一項公共決策,不能只注重決策形式的合法性,而必須真正貫徹“問政于民、問需于民、問計于民,作決策、定政策充分考慮群眾利益和承受能力”,這樣公共決策才能獲得最為普遍的民眾認可,獲得最高的公共收益。
公共事務在多大程度上
能容納公民日益高漲的參與熱情?
事實上,對公共事務表達意愿、影響決策,是“公民”天經地義的本份。廣州市人大代表對公交車使用燃料問題提出環保性質的懷疑,重要的不在于他們提出意見中“對”“錯”各占多少,而在于提出這一意見本身。拿“公共預算觀察志愿者”提出公布政府部門預算的要求來說,這是“很正常的”公民權利表達。應這種要求公布預算雖是一種進步,但決非是對公民的一種“恩準”,它是政府部門的法定職責。
早在18世紀末、19世紀初就有思想家提出,不讓一個人行使公民權利,實際上是剝奪一個人“一半的人性”。在盧梭看來,一個充分發展的人,要件之一就是能參與對他生活有嚴重影響的決策。這實際上表達了人類一個相當古老的觀念,即除非政治與決策由廣大公眾來分擔,否則不可能有良好的公共生活。
進一步的問題在于,擴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參與,不僅僅只是滿足所謂“公民權利”問題,更在于它是提升公共決策質量、提升公共生活質量的重要保證。凡是公共參與率低的地方,一定沒有真正意義上的監督機制,腐敗率一定高、公共效率一定低。缺乏公共監督,是今天公權領域很多問題的根源所在;而缺乏廣泛而高質量的公共參與,則是今天一些地方公共監督薄弱的根源所在。
由此,面對日益高漲的公民參與熱情,從社會結構上解決好擴大公民參與的問題,在公共事務的決策中,最大限度地容納和吸納各種公眾意見,這是提升社會運行績效,加快科學發展,推進和諧社會建設,從而全面實現社會進步的一個必然要求。
(作者單位:中共上海市委辦公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