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面前,在“興”或“衰”的拐點上,如何打破一些人對賈汪“煤盡城衰”的預言,闖出一條具有賈汪特色的轉型之路?
站在風景秀麗的賈汪區南湖之畔,誰能想到昔日此處滿目瘡痍的凄涼。素有“百年煤城”之稱的賈汪,是徐州市最東北部的一塊“飛地”,境內煤炭資源儲量豐厚。依煤而立,因煤而興,煤炭產業曾經支撐了賈汪經濟的“半壁江山”。
“8年前的轉身,讓貢汪義無反顧地踏上產業轉型之路。較現在全國44個資源枯竭型城市來說,賈汪對絕望的體會來的更早一些,感覺更痛一些,某些程度上說也更幸運一些。”現任賈汪區委書記丁維和深有感慨地說,賈汪的路是一步一步踩出來的,要說發展的動力,其實就是一個字,“逼”。個中含義演繹了8年,也凝練了8年。
困惑
賈汪區最多時擁有鄉鎮煤礦達250余對,從業人數3萬余人,煤炭產業增加值占到全區工業增加值的80%以上,并帶動了與此相關聯的煤炭運輸、港口、三產服務等行業發展。
然而,2001年7月的一場礦難,導致123對小煤礦被永久性關閉,3億元資產埋在井下,地方財源減收5500萬元,3萬人失去就業崗位,嚴重波及服務行業,經濟跌入谷底。
2001年11月的一天,拖著100多天來處理事故后的疲憊,帶著尚未愈合的傷口,區四套班子不得不重新思忖賈汪的道路。擺在面前的“四難”,足以讓煙霧繚繞的會議室,凌晨四點依然燈火通明。
一難,“資源飯”難以為繼。礦難事故后,全部鄉鎮煤礦永久性關閉,賈汪必須以掐斷經濟命脈的代價,徹底消除安全生產隱患。
二難,財政接近枯竭。煤礦政策性關閉后。地方財政稅源陡然變窄,工業經濟跌入谷底,財政無力支付工資,煤礦塌陷地補償、村民房屋開裂、礦工工資拖欠、小礦主關井補助無法兌現。
三難,人地矛盾尖銳。由于煤炭資源長期高強度大面積開采,造成了全區土地資源的大量破壞。因采煤造成塌陷達到11.29萬畝,占到煤田面積的37.3%,塌陷地區人均耕地由1951年的2.98畝,銳降降到0.46畝。還致使出現大面積危房,農田水利設施遭到嚴重破壞。
四難,經濟結構單一。以煤炭開采為主體,產業結構單一,第一產業、加工業、服務業極為脆弱,接續和替代產業沒有及時發展起來,引發了全面的產業凋敝。
全區上下彌漫著失望和迷茫的情緒,目光不約而同地聚集在賈汪的決策者身上。時任區委書記的馮正剛認識到,此時領導班子的片刻遲疑,都會給賈汪的穩定和發展帶來巨大災難。
突圍
從理性上分析,賈汪煤炭資源雖然還可以支撐發展一段時間。但是從“九五”以來,賈汪GDP年增長率僅為5%,財政收入連續9年在1.5億元徘徊,經濟發展步伐緩慢,發展質量和層次都很低。
可以說,賈汪已經躺在煤炭資源的襁褓里,錯過一個快速發展的時期。即使沒有那聲巨大的爆炸,賈汪也應該重新選擇自己的發展道路。
在前所未有的困難和壓力面前,在“興”或“衰”的拐點上,如何打破一些人對賈汪“煤盡城衰”的預言,闖出一條具有賈汪特色的轉型之路?
在當時的情況下,提振干群的信心顯得最為迫切。破除干群長期不思調整、不想變革、一味依賴資源的惰性思維模式,是首先遇到的難題。
于是,賈汪的決策層一方面用事故教訓加強教育,剖析小煤礦生產帶來的消極后果和負面效應,徹底打破對煤炭生產的依賴思想,堅決甩掉小煤礦這種落后生產力。
同時,通過組織參觀、調研、座談等形式,引導廣大干部群眾強化轉型意識。破除以資源論發展的狹隘發展觀,深刻認識到發展經濟更要充分發揮人力、技術、資本等因素,充分認識到經濟轉型是賈汪發展的現實選擇。
更重要的是,引導樹立“發展還得靠自身”的觀念,要正視困難但不夸大困難,爭取扶持但不依賴扶持。把經濟發展的重心轉移到推進產業整合、招商引資、項目建設、發展民營經濟和建設開發園區上來,實現經濟成功轉型,打一場漂亮的翻身仗。
“三步曲”
回望賈汪的產業轉型之路,丁維和將其總結為“彈好三步曲”。
第一步從無到有。首先通過發展接續和替代產業,推進經濟從“地下挖煤”向“地上辦廠”轉移,煤礦業主向企業廠長轉變,推進由資源到能源,由能源到新型工業的產業轉型。
賈汪充分啟動民資,強化招商引資,依托資源優勢上項目,拉長做粗煤—電—水泥、煤—電—鋼、煤—電—紙和紡織—印染—服裝四大產業鏈,迅速形成了以新型建材、能源、冶金、紡織服裝為主體的工業體系。同時逐步培育壯大家具、食品、健身器材、機械制造等經濟效益好、發展潛力大的特色產業,實現了由一味依賴煤炭向多業并舉的嬗變,走出了一條非煤產業發展的新路子。
第二步由“散”到“聚”。賈汪的產業轉型沒有走“村村冒煙、戶戶點火”的散亂開發路子,規劃一直是賈汪發展的靈魂。
依據不同區域的資源環境承載力和現有發展水平,賈汪合理劃分空間功能區,推進產業集聚,企業集群,資源集約利用。形成100平方公里的工業園區,30平方公里的山水城區,40平方公里的旅游風景區和10平方公里的運河產業帶。工業園區通過產業集聚,逐漸成為徐州市區重要的工業基地。
第三步從“弱”到“強”。賈汪的發展路徑開始便是從“大”做起的,“大項目帶動”是賈汪的轉型特色,產業規模也由“小”變“大”,產業競爭力也“弱”變“強”。
通過招大引強,拉長鏈條,提升層次,賈汪的環保電力、新型建材、冶金煤化工三大主導產業已經向高端化、信息化、品牌化轉變。電力產業裝機容量達到400萬千瓦,成為江蘇北部重要的能源基地。建材產業已形成年產1000萬噸水泥熟料能力,幾乎占到全國產能的半壁江山。冶金煤化工產業已經形成年產400萬噸鋼鐵、300萬噸煤化工能力。
轉型沒有句號
賈汪人憑著一股硬氣,一舉化“危機”為“契機”,經濟從“地下”走到了地上,實現“東山再起”,城市建設初露崢嶸,生態環境快速恢復。
2008年,全區財政收入是最后完成關井的2002年的6倍,年均增長32%;工業投入是2002年的7倍,年均增長117%。賈汪的成功做法,或許能給正在尋求轉型之路的資源型城市以啟發和借鑒。
對于賈汪而言,轉型并沒有畫上句號。
賈汪的轉型需要引爆一個又一個經濟增長點。目前,裝備制造、新能源、城區商貿、運河物流、旅游休閑、環保家具、紡織服裝已經成為賈汪七大新興產業。產業轉型升級過程中,“結構再調、層次再提、發展再快”一直逼迫著賈汪,賈汪似乎也從來沒有做過停步的準備。
現在的賈汪更專注于產業的發展趨勢,產業的集群完善。對重點企業、龍頭企業,實施特殊的扶持政策,對成長型企業,引導其向專、精、新方向發展。
在招商引資中,側重產業鏈條的打造,突出引進投資規模大、生產技術先進、龍頭帶動性強的知名優勢企業,引進污染程度低、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的項目。
賈汪山坡未用地多,采煤塌陷地多,礦產資源豐富,電力能源充足。如何把這些優勢轉化為產業發展優勢,是賈汪又一個關注重點。通過治理采煤塌陷地,實施生態修復和再造,改善基礎設施條件,賈汪產業發展的空間和環境空間,又得到一次巨大釋放。
(作者單位:中共徐州市賈汪區委政策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