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 江
錢學森生活的年代,中國社會急劇動蕩,西方思想文化大量涌入中國。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取得成功后,有關馬克思主義的著作更加迅速地被介紹到了中國。錢學森也較早地接觸了馬克思主義。他在杭州養病期間,就閱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普列漢諾夫的《藝術論》和布哈林的《歷史唯物主義》,這些著作加深了他對人類社會發展的理解,也堅定了他從事科學研究的決心。
1931年9月初,錢學森告別了父母,告別了西子湖,回到上海交大,繼續完成他未盡的學業。
可是,就在他返校不久,日本侵略者制造了震驚中外的“九·一八”事變。而蔣介石政府面對日寇的大舉入侵,采取了“攘外必先安內”的政策,繼續圍剿中國工農紅軍。在短短的六個月時間里,日寇就占領了東北三省。山河破碎,民不聊生。在這民族生死存亡的時刻,人們發出了怒吼,青年學生們行動起來了,紛紛走向街頭游行示威。有很多學生甚至到南京向中央政府請愿。他們高呼“將日寇趕出東北三省”“抵制日貨”“反對投降”等口號。
但是,高漲的民眾激情沒有改變政府的政策,也沒有阻止日本侵略者的野心。在學期末,即1932年1月28日,日寇又制造了侵略上海的“一·二八”事件。當時駐守上海的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十九路軍奮起抵抗,上海的工人、學生和市民迅速行動起來,積極支持他們,使日寇的侵略計劃嚴重受阻。后來張治中又率領第五軍的兩個師參戰,使淞滬抗戰堅持了一個多月,日寇死傷萬余人。但是,蔣介石的南京國民政府卻頑固地堅持不抵抗政策,一味地指望英、法等國的調停,拒絕援助抗日將士,甚至還扣留各地捐獻的物資。3月初,日寇在太倉、瀏河登陸,十九路軍陷入腹背受敵的境地,被迫撤出上海。最后,在英、法等國的“調停”下,中日停戰,國民黨政府與日本侵略者簽訂了停戰協定,公然把上海變為非軍事區,但日本軍隊卻“合法”地留在了上海。
大病后的錢學森,本想回到學校之后好好地把落下的功課補上來。可是,時局的動蕩不安、侵略者的野蠻行徑和愛國志士們的慷慨赴義,使一個本想潛心科學研究事業的青年學子無法平靜地面對身邊的一切。錢學森積極投身到了抗戰救亡的學生運動中去,為上海的抗戰軍民做了許多力所能及的事情。在血雨腥風中,他對民族、對人生、對國家的思考也更加深刻而現實了。
當然,在這樣的時刻,最擔心和牽掛他的還是他的父母。當錢均夫從信中知道自己的兒子也參加了上海抗日救亡的學生運動時,并沒有表現出過分的擔憂和焦躁,只是在回信中反復叮嚀,要錢學森注意提醒同伴們講究斗爭的策略,懂得自我保護。最寢食難安的還是母親章蘭娟,那些日子里,她幾乎每天都在盼望著兒子的來信,總是早早地催促著丈夫去買最新的報紙。石板街上,煙雨巷中,郵差自行車的鈴鐺聲和報童的吆喝聲,時時牽動著錢學森父母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