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董 顏 本報特約記者 張書暢
5月8日,中國國家發改委首次正式公布了《石油價格管理辦法(試行)》,一直為外界詬病的成品油價格調整機制終于有了書面依據。路透社9日評論說,“中國是在拒絕了石油集團要求提高價格之后一天發布這一石油價格管理辦法的,但一些分析家擔心,新的價格機制下價格制定仍有可能取決于中國政府一時心血來潮的念頭。”
有利于減少消費者質疑
根據新政策,國內成品油價格以國際市場原油價格為基礎,加國內平均加工成本、稅金、合理流通費用和適當利潤確定。首次明確說明,當國際市場原油連續22個工作日平均價格變化超過4%時,可相應調整國內成品油價格。當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低于每桶80美元時,按正常加工利潤率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80美元時,開始扣減加工利潤率,直至按加工零利潤計算成品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按照兼顧生產者、消費者利益,保持國民經濟平穩運行的原則,采取適當財稅政策保證成品油生產和供應,汽、柴油價格原則上不提或少提。
事實上,成品油新定價機制已經啟動將近半年,此前,國家發改委已經按照新機制對國內成品油降價兩次,漲價一次。專家表示,之前價格政策不透明,所以每次價格調整都會引來不小的爭議,該辦法公布后,國家如果再次調整價格,百姓就不會覺得事發突然,必然會減少百姓質疑。
缺少細節引爭議
但是新的定價方法也引起了不少議論。英國《金融時報》5月9日的報道稱,新的價格機制沒有解釋國際原油價格的變化如何計算,沒有說明政府將跟蹤哪種原油類型,也沒有說明當原油價格高于每桶130美元時煉油廠會得到怎樣的補償。路透社評論說,新政策只是證實了媒體報道中廣泛提及的改革細節,但關鍵的詳情并沒有披露。上海一家證券公司的分析師說:“新的政策跟媒體以前報道的相比沒有任何新的東西,所以并沒有清楚地真正闡明價格機制,甚至都沒有披露確切的煉油利潤。”
韓國未來資產證券公司能源研究部主任戈登·凱文說,由于發改委的價格管理辦法中有許多像“正常的”和“適當的”這樣模糊的字眼,加上不愿意透露用什么樣的石油價格制定其原油基準,所以市場將仍會進行抗爭。至于為什么缺少這些關鍵的細節,相關部門的解釋是為了防止出現石油投機和囤積現象,定價公式不能完全透明。
當前有利于煉油企業
《金融時報》9日評論說,中國是世界上第二大石油消費國,而中國的國內零售價格政策影響著全球的石油價格。中國政府去年11月曾承諾說,從今年開始,成品油的價格“要反映國際石油價格的波動”,還曾承諾要大力提高汽油和柴油征稅額以代替其他的費用,比如一些養路費等。新的價格機制代替了政府對價格的周期性調整政策,但卻沒有解釋根本的理由。紐約和倫敦的石油商認為,中國發改委的政策“是一種倒退行為”,而不是之前承諾的放開價格。石油商說,“新政策顯示出了更多的政府干預。”
戈登·凱文認為,新的石油價格管理辦法對煉油廠來說,比一年前要好得多,因為那時出現了負利潤。去年,中石化凈利潤下降了47%,為7年來首次下降;中石油凈利潤下降了22%,是2001年來首次下降。路透社援引分析人士的話說,石油價格管理辦法中盡管未指明成品油定價所參照的具體國際市場原油價格,但目前美國原油和北海布倫特原油價格均在每桶57美元左右,遠低于開始扣減煉油利潤的80美元臨界點。專家認為,該辦法說明在國際原油價格低于80美元時,將有利于中石油及中石化的盈利;而當原油價格處于80美元至130美元之間時,兩大石油公司則應承擔更多的社會責任。▲
環球時報2009-0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