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秋云
[關鍵詞]閱讀教學 互動模式
新課程指出師生是相互交流、啟發、補充的一個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教學相長。新課標重視學習的過程與方法,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
一、深化課堂改革勢在必行
語文知識的牢固掌握,語文能力的提高,不是靠老師“灌”而得到的,而是通過學生的“學”得到的。課堂上教師津津樂道于每篇課文的主題思想、寫作特色或按“考點”對學生進行各種所謂閱讀模擬訓練時,閱讀過程中應有的心靈體驗、思想碰撞、精神對話卻消失了。一句話,作為閱讀主題的感覺消失了!語文學科應具有的人文價值觀、情感教育可怕的消失了。
《語文課程標準》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就是要改變學生傳統的學習方式。我認為當前的語文課堂教學,應重視師生及文本的互動交流,使教與學互動起來,才能達到教是為了不教的目的,提高語文課堂教學效率。同時,塑造學生健全人格,凈化心靈世界,發展創造思維,培養創新能力。
二、互動方式探究
教學過程是一個系統,在這個過程中,教、學雙方既輸出、交換、反饋信息,又輸入、處理、儲存信息,形成自己獨特信息系統。語文教師一定要真正把學生作為教學的主體,把學生作為學習的主人,把學生推向語文教學的舞臺,從根本上使學生的語文水平得到提高,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修養。
文本材料是作者創造性思維的產物,是作者主體對社會生活客體獨特的體驗與感受。即使對語文知識的演繹也跳出了語言的規則系統而成為富有個性的動態言語行為。閱讀文本是對所傳遞信息的解讀,這不僅是教師與學生之間的信息交流,更是教師、學生共同與文本作者之間存在的必然的信息交流。因此,與之相應的必然是教師、學生、作者的三者互動。
表現在師生互動上。例如我在上《藤野先生》一課時,要求學生在讀完課文后,將自己喜歡的章節講出來,最好能講明為什么喜歡。有同學說喜歡結尾,其呼應開頭,又是全文主題的升華。有的說與先生交往的事例寫的好,可以感受到作者的綿綿深情。我因勢利導,詢問寫了哪些事例,體現了什么精神。這樣既訓練了學生的分析能力,又訓練了學生的思辨能力。此外,作者的革命精神溢于言表,讓學生回想有沒有看過或聽過類似的事例。這是知識的一種遷移,訓練了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通過學生各抒己見,解決了課文的重點甚至難點,既滿足了程度較高的學生的需求,一般學生也沒有壓力,更為學生提供了表現自我的機會,培養了學生不斷追求新目標,在困難面前百折不撓的精神。
學生之間的相互交流,也能激勵學生進取、探索,這是新課標倡導的合作學習。“合作”可采用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改變傳統的師生單向交流的方式,它還體現在學生與學生之間的討論、辯論上。
因此,語文閱讀教學應重視師生的交流,通過不同的互動方式,使教學達到教師、學生、文本三者互動,從而提高語文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