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朋忠
[關鍵詞]創新 語文教學 目標
一、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創新學習
創新學習十分強調學習是為了創造,要不斷地提出獨到的見解與評價,切忌死讀書、讀死書,做到學的靈活,學的生動。語文即生活,生活是圈定的了的嗎?語文知識是圈定的完的嗎?當語文知識畫地為牢,把掌握知識作為學習的支撐點,而忽略人的因素時,知識就變的單一、抽象了。雖說是邏輯性突出了,可整體性、豐富性、多樣性都被肢解、淡化了。
教師需要從傳統的“教”教材知識,走向用教材“教活”知識、“激活”知識,學生需要從“學”課本知識,走向用課本學習知識,學會創新。以此培養學生勇于思考、大膽想象的積極性,培養學生形成獨立攻關的堅韌性與持久性,使之在心理上變得更加成熟,更有決心、信心和恒心,使之不斷產生新設想、新思路的發展。二、創新學習的途徑——巧用教材“教”,活用課本“學”
1.提出問題,收集信息
有人戲說:“落后的課堂是把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沒問題,創新的課堂是把沒有問題的學生教的有問題。”創新學習的課堂強調讓學生帶著問題走向課本,帶著信息儲備主動走向課堂,走向教師。運用已有的信息、知識、能力的儲備結合教師的點撥去解決眼前的問題,從而達到再次豐富自己知識、積累更多信息、鍛煉能力的目的。學生與課本之間的產生溝通,打破了教師的壟斷,由此帶來的是整個課堂結構和內容的變革。
2.討論交流,合作探索
心理學研究表明,同齡人對學生的影響大大超過成人。學生天性喜好伙伴間的交往,他們十分喜歡用討論合作的方式學習,在合作學習的形式中,學生相互啟發、相互帶動、相互激勵,智慧的鮮花開放在集體學習的土壤中。
學習《擺渡》,通過幾個學生合作表演作家、擺渡人、有錢人、有權人、力大人各自在到達彼岸后的表現,體會生活中各形各色的人及作家對生活的感悟,讓學生體會到寫作要有真情實感才能打動人。
著名心理學家維國茨基說:“活動和交往是發展的源泉”。探究性的學習使思想與思想碰撞,行為與行為相互影響,從而產生新的思想、新的感悟,由此可知,合作學習是創新學習的保證。
3.綜合知識,拓展學習
創新往往是各種因素的綜合和知識拓展運用的結果,美術、音樂、勞動、科技課中的內容是當前在語文課中綜合運用較多的學科。綜合性的拓展學習往往成為創新的關鍵,它張揚了學生個性中最放光彩的特長。在學習了《敬畏生命》一文后,讓學生設計一則“關注生命,珍愛生命”的廣告,要求用上比喻、擬人的修辭方法,配上精美的插圖。學習了課文《最后一次演講》之后,讓學生進行即興演講訓練:老實人的得與失。要求運用排比句式,演講語氣要抑揚頓挫。
總之,創新教育來自教育的創新。因此,要真正實現創新教育,必然要實現教育的創新。
教好歷史應重視兩個重點
張英雙(河北省冀州市午村中學)
[關鍵詞]歷史 重點
一、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
北宋司馬光編寫《資治通鑒》是為了“有鑒于往事,以資于治道”,說白了就是要知道“我是誰,我從哪里來,將向哪里去”,就是要以史為鑒,古為今用。為了考試而學歷史,則歷史教學就會變得枯燥無味。歷史原本是知識性、趣味性、人文性極強的學科,所以歷史教學應在了解基本史實的基礎上,加強上述方面的開掘,如教學“百家爭鳴”讓學生在明白春秋戰國的大分裂大動蕩的同時,更宜讓學生深入體會這個時代思想文化領域的大放異彩和耀眼光茫,想見孟子“吾善養吾浩然之氣”的傲岸,以及孔子的溫文爾雅,謙謙君子之風,知道孔子除了博學多智,還嚴謹科學,風趣幽默,并不是后世所塑造的大成至圣、高不可及的神。
關于人文性,人們評價歷史一般有是非黑白,忠奸善惡幾個標準,各個方面的歷史資源都極為豐富,在歷史教學中,除了讓學生掌握和了解相關史實外,更應教會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明白大是大非的問題,注意克服狹隘的民族主義,站在全人類的高度,形成普遍的人文關懷,如潘集區十校聯考有一題:“對于南京大屠殺,每年這個時候你會怎樣紀念?”有的同學竟回答:“我想殺幾個日本人。”試想我們的學生若普遍具有這樣的心理,將是多么可怕的事情,就答題而言,你不能說這不是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的紀念。但是卻不能給分,所以歷史老師一定要注意培養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取向,決不能是狹隘的民族主義情緒和偏激的復仇心理,關于反侵略戰爭必須分清人民和敵人,知道日本人民也是愛好和平的、友好的,發動戰爭的軍國主義者才是中國人民的敵人,中國人民是抗日的、可敬的,但漢奸、賣國賊又是罪惡的、可恥的。
二、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現象
毛澤東說:“洋為中用,古為今用”,歷史已經擺在那里,只有發掘其有價值的東西,為我所用,才具有意義,怎樣才能學以致用呢?歷史教學過程中,應當適當引入馬克思辯證唯物主義、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和原理,培養學生正確認識歷史現象、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如抗日戰爭中國共兩黨的關系變化問題,其實學生若能明了當時兩大社會矛盾(中日民族矛盾、國共階級矛盾)地位的變化,就能理解國共兩黨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到再分裂內戰的深刻原因。其它如發展的觀點;內因外因相互作用的觀點;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筑的觀點,人民創造歷史的觀點等等,都能很好地指導我們的歷史教學和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能力。
所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一個歷史現象或歷史人物,往往本身就具有多面性,所以這方面的教學不可作整齊劃一、規定性的評價,鼓勵和肯定學生個性化的認知,也是十分重要和必需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