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陸樂 本報駐韓國特約記者 詹德斌
50只寵物貓狗分別購買了票價為149美元的機票,舒舒服服地坐在由“山毛櫸”1900運輸機改裝的“客機”上,一路享受著寵物乘務員的服務從紐約飛往洛杉磯。這不是某個電影中的鏡頭,從今年7月14日起,全球第一家寵物航空公司就要在美國正式運營了。美國為寵物開航班、寵物產業股票不跌反升和各國養寵物的人越來越多等現象都說明,寵物熱在全球升溫的速度絲毫不受金融危機、經濟蕭條的影響。但寵物熱也考驗著人類的愛心和公德,流浪貓狗劇增的現象同樣成為世界性難題,而中國正逐漸成為寵物貓狗最多的國家。《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專門對美國等地的寵物產業和寵物救助組織進行了調查,希望能從一個側面給中國人的寵物熱提供一些可借鑒的信息。
美國寵物業股票逆勢增長1%
全球有多少只寵物狗、寵物貓?這也許是個難以找到準確答案的問題。僅美國寵物產品協會調查,美國人共飼養了7500萬條狗和8800萬只貓。不算別的寵物,貓狗加起來的數字已經超過美國總人口的一半。在美國,每10個美國家庭就有6家飼養寵物。除了常見的貓、狗,還有熱帶魚、鳥、蜥蜴、蟒蛇、亞洲鼠、幾內亞豬、栗鼠等。
美國是世界上寵物業最發達的國家。《環球時報》記者近日在美國加州橘縣舉辦的世界最大寵物用品展“全球寵物博覽會”上看到,這里匯聚了和寵物相關的上千家商家,展示最新的寵物用品。許多寵物保護組織也設立展臺,向人們分發宣傳品,有的鼓勵人們領養流浪動物,有的告訴人們給自己的狗做絕育手術的必要性,還有許多和寵物有關的夏令營和志愿者服務信息。
據“美國之音”報道,即使在目前經濟衰退的狀況下,美國人仍然不吝在寵物身上花錢。記者一位朋友的愛貓剛被診斷得了重癥,她花3000美元為它勉強延續了一個月的生命,最后還為它做了安樂死。這位月收入2000美元的美國人說:“我把這只貓看成我的家庭成員。如果我的孩子生病,我難道會首先考慮金錢嗎?”
美國一家消費者研究機構估算說,美國人現在每年在寵物身上總共花費410億美元,這個數字是10年前的兩倍。美國最大的寵物商品連鎖店“聰明寵物”的負責人文斯·馬蘭菲說:“現在為了省錢,很多人留在了家中。既然留在家中,就需要有個伴兒。我們因此看到更多的人來我們店里挑選貓和狗。”這家在納斯達克上市的公司年銷售額高達50億美元,在美國股市風雨飄搖的過去一年里,標準普爾500公司股票跌了38%,“聰明寵物”的股票卻逆勢上漲了1%。記者周末來到加州圣迭戈的一家“聰明寵物”店,發現這家店的生意不比兩三年前差。美國第二大寵物商品連鎖店“帕特克”的總部在圣迭戈,其新聞發言人告訴記者,寵物是美國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讓許多圣迭戈人最自豪的不是當地的好天氣,而是它被美國的多家寵物雜志評為“最適合寵物生活的城市”。
遺棄寵物與經濟狀況無關
盡管美國人愛寵物如命,但流浪貓狗同樣是讓美國人頭疼的一個問題。《環球時報》記者專門采訪了圣迭戈最大的動物保護組織“海倫動物中心”。該中心新聞發言人約翰·巴擇特介紹說,據世界最大的動物權益保護組織“善待動物協會”統計,美國每年有800萬只動物被收容所收留,其中有一半因為沒有找到合適的收養家庭而最終死去。因此,幾乎所有動物保護組織都大力主張要養寵物的人先去收容所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狗,而不是去賺錢的專業犬舍或寵物商店。巴擇特告訴記者,該中心主要靠私人捐款,有135名全職員工。中心的一大職能是動物收容和領養,80%的收容動物是被主人送到收容所的。記者在這里看到,每只被收容的狗大約有15平方米的生活空間,配有狗窩、玩具等。但記者也注意到,像“海倫動物中心”條件這么好的收容所在圣迭戈屈指可數,很多中小收容機構還是把狗放在鐵絲籠里。
今年4月14日,美國總統奧巴馬帶著他的家庭新成員———半歲大的純種葡萄牙水犬“波”在白宮南草坪首次公開亮相。“波”是奧巴馬的政治密友、參議員泰德·肯尼迪送給奧巴馬女兒的禮物,在美國市場上這種狗的價格一般高達2000美元。這只“白宮第一犬”引來了動物權益保護人士的許多批評,他們指責奧巴馬違背此前要收養一只流浪狗的諾言。據美國“新聞和世界報道”網站報道,善待動物協會在4月13日給總統的信中直言不諱地說:“讓我們非常不安的是,您決定收養從專業育種得來的純種犬,此舉會鼓勵其他人效仿。”英國《每日電訊報》也報道說,作家亞娜·科爾擔心奧巴馬此舉會刺激純種動物繁殖行業,這會讓越來越多的狗成為流浪狗,或進入收容所。紐約市動物聯盟發言人史蒂夫·格拉博認為:“如果奧巴馬選擇一條收容所的流浪狗,這將給美國人民傳遞一個強有力的信息。遺憾的是,奧巴馬沒有給美國人做出好榜樣。”紐約布魯克林區一家動物救助組織的收養協調員安東尼·可瓦特表示,奧巴馬女兒有過敏癥不是理由,即使要找一條不掉毛、不會引起過敏的葡萄牙水犬,在許多動物救助網站上也都能找到。為了平息外界的批評,奧巴馬已向華盛頓特區的善待動物協會捐款。
談到寵物被遺棄的原因,海倫動物中心新聞發言人巴擇特告訴記者:“在美國,最常見的三大理由是,主人搬家無法或不愿繼續照料寵物、主人年老或去世、家庭成員對一些寵物有過敏癥。”他認為,遺棄寵物不是因為經濟原因,關鍵是主人的心態發生了變化。一位狗主人曾來收容所說他不能負擔自己10歲的狗了,但在工作人員追問下,他才承認狗很健康,他的經濟狀況也沒有變化,就是覺得狗老了,沒有以前那么活潑可愛了。巴擇特坦率地告訴記者:“我當時忍不住反問了他一句,你的孩子如果知道你這么對待老去的生命,他們會學到什么?”
流浪貓狗的現象已經成了世界性難題。莫斯科每年也有2.6萬只流浪狗。2007年2月17日,莫斯科地鐵門捷列夫站出口處的地下通道修了一個名為“小男孩”的狗銅像。“小男孩”是只流浪狗,5年前被人在這里打死。俄羅斯很多文化界名流為這個銅像捐了款。歌手馬卡列維奇說,一個不關愛動物的人是不可能去關愛別人的。電影演員斯梅霍夫說,戰爭剛結束時,人們都害怕成群結隊在街頭出沒的野狗,但現在最可怕的是殘忍的人類。
在韓國,每年遭遺棄的寵物達到6萬只。為了減少寵物狗,首爾市規定狗主人必須為自己的寵物狗注入米粒大小的“微型電子芯片管理系統”。該系統相當于人的居民身份證。不給寵物狗裝芯片的主人或被查到隨意棄養者將分別被罰款20萬韓元(1美元約合1200韓元)和50萬韓元。
國外最關注中國流浪貓狗問題
“狂犬病成了中國嚴重的社會問題”、“北京流行半夜遛狗”,這些都曾是美國《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日本《東京新聞》等世界媒體關注過的話題。但外電議論最多的,也是最讓中國人頭疼的流浪貓和流浪狗問題。德國《柏林日報》報道說,中國寵物熱衍生流浪狗和流浪貓大軍,“與西方人養狗是出于對大自然的熱愛不同,中國人把狗當成是消費品———他們買狗,利用狗,而且用完后就把狗扔掉———無家可歸的狗成了問題”。日本一家雜志在提到中國出現空前的寵物熱時,也提醒中國人要冷靜對待這股“熱”。文章說,據預測,有1000萬只狗和1000萬只貓被飼養在中國家庭里,但虐待動物的現象也很常見,最驚人的就是被主人拋棄。
德國《法蘭克福匯報》曾報道說:“中國人愛狗但還需要懂得如何養狗,不能讓自家狗的叫聲和狗屎引來別人的抱怨。以北京為例,登記在冊的狗有55萬條,沒登記的數字估計也有這么多,養狗給這個大都市帶來了新麻煩。”但報道也注意到,中國政府公布的12個新出現的職業中,馴犬師同房地產經紀人、休閑顧問都位列其中,說明這個職業還是很有市場的。
寵物產業亞洲發展最快
寵物熱給俄羅斯也帶來了新的就業群體,有人專門為寵物操辦“婚慶”,費用一般在100到500美元,而且生意很忙。寵物熱背后有巨大的利潤。除了“聰明寵物”這樣的寵物企業股票能逆勢上漲外,寵物熱還帶動了以狗為題材的電影在美國流行。老齡化和離婚導致美國單親家庭增多,這讓人們對狗等寵物投入了更多的愛和金錢,也更喜歡有關狗的電影。據日本《東京新聞》報道,《馬利與我》、《閃電狗》、《貝弗利拜金犬》等電影在去年全美票房排行榜上分列第14位、第22位和第32位,而且拍攝以寵物狗為題材的電影可以省下動輒上千萬美元的好萊塢影星演出費。
據法新社報道,自從奧巴馬收養“波”后,葡萄牙水犬在英國網絡訂購量增加了125%。英國犬協會發言人卡羅琳·吉斯科說:“通常,某位名人買了某種寵物狗后,民眾也喜歡跟著買,這種狗的銷售量便大增。”這種跟風還蔓延到亞洲國家。印度人也開始迷戀美國的“第一犬”。印度寶萊塢影星薩爾曼·汗訂購了一只葡萄牙水犬。因為要從歐洲、美國進口這種精力充沛的黑毛犬,光狗的價錢和運輸費用至少要2000美元,足以買一款印度塔塔汽車公司新推出的Nano汽車。美國《華盛頓郵報》在相關報道中分析,最近10年印度中產階級更愿意將錢花在寵物身上。
在中國、印度、韓國等國寵物熱的帶動下,亞洲成了寵物業發展最快的地區。中印韓等國的寵物市場規模近幾年增長迅猛,每年寵物產品市場的增長率在10%到15%左右。隨著人口出生率降低和獨身人數增加,韓國養寵物的人數在急速增加。目前,韓國每10戶家庭中就有2戶養寵物,韓國總人口不到5000萬,飼養寵物的人數已經超過了1000萬。韓國寵物市場營業額近年都超過了10億美元。而韓國人還壟斷著克隆狗的產業。韓國一家生物技術研究基金會今年2月為美國佛羅里達州的一對夫婦克隆了一只拉布拉多犬,一下子賺了15萬美元。
寵物是伴侶還是財產
將克隆狗賣高價的行為,在韓國也引起了爭議。人們對于克隆寵物倫理道德問題的關注超過對商業價值的關注,因為這將涉及到給寵物定位的問題。2006年12月,一位美國人因射殺了溜進自家的一只狗而被判緩刑1年。狗主人薩拉·謝勒夫婦因為無法生育,把狗當成“小兒子”,“人吃什么狗就吃什么,夫婦倆還給它刷牙,雨天還給它穿雨衣。謝勒夫婦還表示,打官司不是為了錢,只是希望推動全國各地立法,承認寵物是伴侶,不是財產。
圣迭戈海倫動物中心新聞發言人巴擇特對《環球時報》記者說,在美國,好的寵物主人把狗看成是自己的好朋友,因此養不養狗、養什么樣的狗是一個非常個人化的選擇,只能由狗的主人自己決定。哪怕是親人或好友,也不能簡單地把狗像物品一樣,作為禮物送給別人。在海倫動物中心,記者看到,領養動物的人要登記一張詳細的表,回答20多個問題,其中一個問題就是:誰將會是這只動物的主人?如果不是領養者本人,工作人員會建議,讓寵物的主人自己過來看一看,然后做決定。巴擇特說,他見過許多被遺棄的狗,都是子女送給老人或者男女朋友互送的禮物。送禮者的初衷是美好的,但事實上,接受者并不需要或不喜歡。比如,有子女送給一位老人一只不滿3個月、還沒有接受過大小便訓練的小狗,他們希望這只狗能讓老人減少孤獨感。但這位老人由于腰腿不便,無法收拾小狗的污物,只好把狗送到收容所來。
“如果你想在華盛頓交朋友,那就養條狗吧。”這是美國前總統杜魯門的一句經典名言。在美國人看來,養寵物成為社交的一種方式,總統也不例外。養狗已成為白宮多年來的一種“傳統”。據統計,白宮先后入住過400多只寵物。寵物被總統用來塑造親民形象、拉近和政客之間距離。克林頓擔任總統期間養了一只名叫“索克斯”的貓和一只名叫“巴迪”的狗,希拉里曾經匯集全世界小朋友寫給它們的信,編了一本圖畫書《親愛的“索克斯”,親愛的“巴迪”:小朋友們給第一寵物的信》。書中說,當克林頓和萊溫斯基的性丑聞爆出后,家里愿意理睬克林頓的只有“索克斯”和“巴迪”。▲
環球時報2009-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