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春艷
在“危”中,中國看到了更多的“機”。在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均進入負增長區間時,中國吸引力有望增加;而中國爭取公平的游戲規則的努力,才剛剛開始
受金融危機打擊,世界主要發達經濟體在2009年全面陷入衰退。無論世界銀行、聯合國IMF的預測都認為,美國、歐元區和日本經濟均進入負增長區間。
一片愁云慘淡之中,中國的“保八”目標,成為全球經濟中的一抹亮色。
“2008年,在世界經濟還是正增長的情況下,中國經濟增長9%,對世界經濟增長的貢獻是20%;在世界經濟增長為負的時候,假如中國經濟增長8%,對世界經濟的貢獻將超過40%。”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中國經濟成為避風港?
在中國大陸,有時甚至感覺不到金融危機的存在。
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工委書記楊林,每天的工作就是與外商投資項目和個人打交道。從今年年初以來,她的工作就分外忙碌。她明顯感到,投資情況明顯比去年剛受金融危機打擊時好很多,預計今年吸引外資的幅度將增加40%以上。
與匈牙利等東歐國家外資紛紛撤離的情況相比,中國似乎沒有受到影響。在北京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一些跨國大企業新增投資的廠房和辦公樓正在施工階段,現場一片忙碌的景象。
落戶中國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的企業,90%屬于外資。開發區內,諾基亞的中國總部大樓分外顯眼。2006年5月落戶于此的諾基亞中國總部,是第一個在北京開發區內設立中國總部的跨國公司。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這里的工廠供應著全球100多個國家的客戶,在經濟危機更加惡化的2009年春天,大多數工廠正在加班加點,比全球其他地方的工廠都要忙碌。
受制于金融危機的沖擊,不少知名外資企業的全球戰略正在向中國調整。全球排名第三的制衣制鞋公司美國微訊公司、法國施羅德電氣公司等,目前正在與北京亦莊經濟開發區進行落戶項目洽談中,楊林的部分工作,就是與這些大公司談判。
發生在亦莊經濟開發區的投資熱,使人們仿佛對大公司的資金充裕性沒有懷疑。當下,金融危機已經使得“去杠桿化”成為時下全球政要、基金經理和經濟學者口中的熱詞。而這些外資企業何以沒有受到“去杠桿化”的拖累?
所謂“去杠桿化” ,是指公司或個人,減少使用金融杠桿的過程,也就是說,把原先通過各種方法“借”到的錢,退還出去。
“去杠桿化”無疑意味著全球資金流動性的減少,但投資中國的企業,顯然并“不差錢”。
長期與世界各大銀行打交道的國家開發銀行高級經濟師吳志峰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中國的金融市場剛對外開放不久,外資銀行的一只腳剛邁進來,即使在金融危機下,還會繼續擴張。”也就是說,中國在金融市場方面的落后,在這次金融危機中幫了忙。中國金融市場相對封閉和不發達,金融創新的手段也不夠,這固然使得中國沒有像美國那樣出現極高的杠桿化,但也用不著“去杠桿化”了。
在此形勢下,中國甚至成了外資銀行的避風港。在金融危機肆虐的去年11月18日,歐洲排名第七的法國興業銀行設在北京市金融街的首家分行開業;同一天,新加坡最大的銀行星展銀行,在北京的第一家支行金地中心支行也正式開業。
外資銀行的紛紛落地,加上中國政府寬松的貨幣政策,使得落地在中國的企業,無論外企還是國有企業,都不愁找不到錢。去年11月以來,中國新增貸款規模呈現出迅猛增長態勢。今年前兩個月累加,已經達到了2.67萬億的天量規模,創下1998年該數據監測以來的最高紀錄。
“我們的流動性很充裕。”一位央行官員如是說。
那么,在“不差錢”的情勢下,A股會如何表現?
謝國忠,摩根斯坦利前中國首席經濟學家,去年因成功預測A股將跌至2000點,而被譽為2008年中國股市預測最準的經濟學家。早在金融危機爆發時謝國忠就斷言,在全球金融危機和去杠桿化浪潮之下,沒有任何一個市場能夠獨善其身,中國股市也不例外。
但從2009年一開局截至3月底,國內A股市場出現了回暖跡象,上證綜合指數已經從2000點攀升到了2500點左右,并有上升之勢。瑞士銀行中國證券部等國外投資機構,已經有一些加倉動作。
甚至美林(亞太)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兼中國地區主席劉二飛預計,中國A股有可能成為2009年全球表現最好的股市。
接受《中國新聞周刊》采訪時,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副所長李向陽認為,目前還無法判斷外資是否正在大規模流入中國,但美國采取由美聯儲直接購買本國國債的不負責政策,將使國際投資者利益受損。相比較而言,中國良好的基本面對投資者則更具吸引力。
他還認為,在金融危機還沒有探底的共識下,國際投資還需要一段時間的觀望期。
破除貿易保護主義的兩難
曾經有個亞洲鞋廠到非洲賣鞋的故事很有名。甲君看到非洲人都是赤腳的,認為沒有市場。乙君看后則大喜,認為可以制造需求,立刻催促工廠加速生產。
但今日中國面對的外需萎縮,卻不是一句“制造需求”那么簡單。
世界貿易組織3月23日預測,今年全球貿易量將歷史性地下降9%,出現第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嚴重的貿易萎縮。這也是世界銀行在今年年初預測的2.1%之后的再次下調。
3月初,第19屆中國華東進出口商品交易會在上海新國際博覽中心召開。作為中國外貿“晴雨表”之一的“華交會”,與以往摩肩接踵的熱鬧場面相比顯得極為冷清,部分紡織品企業空手而歸。出口總成交比上屆下降39.06%。

2008年,外貿出口為GDP增長的9%貢獻了2個百分點。在每次經濟危機打擊后,發達國家在恢復階段都會出現儲蓄上升消費減少的局面,勒緊腰帶過日子。這也意味著,即使危機結束,中國出口的恢復仍需相對漫長的等待。
密切關注全球貿易情況的社科院世界政治與經濟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認為,在今年全球貿易量下降9%的情況下,中國外貿零增長的可能性“很大”。
中國的對策,一是拉動內需的4萬億投資,一是重啟對出口企業的出口傾斜政策。
“現在出臺的政策只是逗號,不是句號。”中國商務部副部長鐘山在“華交會”高級研討會上表示。據他透露,國家將全面梳理目前的對外貿易政策,幫助企業減負擔、增信心。
減負擔首先意味著減稅,或者退稅。中國財政部3月29日公布了紡織服裝、金屬、鋼鐵和石化等產品的出口退稅率上調幅度,其中,將CRT彩電等商品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7%;將紡織品、服裝的出口退稅率提高到16%。這是自去年下半年以來,中國第六次上調出口退稅率。
提高出口退稅率雖然減輕了出口企業的負擔,但也容易遭致貿易保護主義的指責。在3月26日《中國新聞周刊》與UL公司聯合主辦的“幫助中國外貿走出下滑困境”論壇上,參會的商務部研究中心、社科院政治經濟研究所的學者均提到,應該權衡稅收財政政策的成本和收益,并擔憂片面的“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事實上,這種抬頭既含有國際方面的,也含有國內方面對于出口退稅率的一再使用。
自去年11月G20華盛頓峰會20國集團簽署承諾避免采取保護主義措施以來,20國集團中的17個國家,已經提出和(或)實行了約78項貿易措施,其中有66項有限制貿易的內容,47項貿易限制措施最終生效。事實證明,只要世界經濟不復蘇,貿易保護主義就會愈演愈烈。
中國也有一些具體行動,表示出對反對貿易保護主義的誠意。2月24日到3月2日,由中國商務部部長陳德銘任團長、200名企業家組成的采購團先后到德國、瑞士、西班牙、英國采購,共計簽下約130億美元的采購單。陳德銘表示,面臨經濟寒冬,應該“抱團取暖”。
《中國新聞周刊》從中國貿促會了解到,在4月2日G20倫敦峰會召開后,中國貿促團將前往美國,進行另一項大單采購。
人民幣和中國的機遇
在“危”中,中國看到了更多的“機”,在美元貶值的危機下,中國更加適時地開始推進人民幣的國際化。
中國央行行長周小川,又被稱為“人民幣先生”。歷任央行行長,也只有周小川獲此稱號,可見他作為人民幣代言人的公共角色分量。
在G20倫敦峰會之前,周小川更首先表明了中國態度和立場。3月23日,周在央行網站上發表了題為《關于改革國際貨幣體系的思考》的署名文章,文章指出,必須創造一種與主權國家脫鉤、并能保持幣值長期穩定的國際儲備貨幣。
周小川的目標,直指3月18日美聯儲決定半年內購入3000億美元國債的決策。這個被形容為開動印鈔機的舉措,直接危及中國1.9萬億美元外匯儲備資產的安全。
財政部部長謝旭人緊隨其后,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目前這場國際金融危機,暴露出了現行國際金融體系的一些弊端和不足,中國將與各國加強合作推進多元化國際貨幣體系建設。
“官員的表態,一個是關注中國持有美國國債資產安全,另一個是啟動人民幣的國際化,G20倫敦峰會顯然是一個很好的時機。”社科院世界政治經濟研究所國際金融室副主任張明對《中國新聞周刊》表示。
早在2004年,“歐元之父”蒙代爾就為人們描繪出一個全新貨幣體系,認為人民幣是新貨幣體系的主要推動者。目前美元的貶值,自然會推動人民幣的區域化和國際化。
據《中國新聞周刊》了解,中國政府有關部門早在2005年,就開始進行了人民幣國際化的相關調研工作。目前,已經有多份報告遞交國務院相關部門。
人民幣的國際化旅程雖然還很漫長,但人民幣的區域化已然開始。所謂人民幣區域化,是指在邊界貿易中,更多使用人民幣結算。
比如,去年年底國務院會議決定,對廣東和長江三角洲地區與港澳地區、廣西和云南與東盟的貨物貿易進行人民幣結算試點。這是人民幣區域化的一個標志。
今年的危機和美元的持續貶值,顯然使中國政府加快了這一節奏。3月29日,中國人民銀行和阿根廷中央銀行簽署了7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而這,距3月23日中國與印度尼西亞銀行簽署1000億元等值人民幣的貨幣互換框架協議才僅僅不到一周。目前,中國已經與包括韓國、馬來西亞、白俄羅斯等10多個國家和地區簽署了雙邊貨幣互換協議,很顯然,規模還在進一步擴大。
“強國決定強幣。支撐一國貨幣地位的,是一國強大的經濟實力和綜合國力。”中國人民大學金融與證券研究所所長吳曉求表示,金融危機下美元走軟,中國應牢牢抓住人民幣國際化的歷史機遇。
中國顯然不會錯過這一機遇——3月26日,國務院總理溫家寶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審議并原則通過關于推進上海加快建設國際金融中心和國際航運中心的意見,指出到2020年,將上海基本建成與我國經濟實力和人民幣國際地位相適應的國際金融中心。
一個好消息是,周小川提出的設立“超主權的世界儲備貨幣單位”這一設想,得到了巴西、俄羅斯等新興市場國家的積極響應,并獲得聯合國和IMF等國際組織的認同。
中國聲音日益受到關注的原因,是中國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作出的重要貢獻。包括前述中國4萬億元人民幣的經濟刺激計劃、一系列保證經濟平穩較快發展的舉措、以及中國貿促團赴歐采購130多億美元等等,無一不是中國對于恢復經濟的貢獻。
很顯然,中國將在G20倫敦峰會上更多發揮自己的作用。這些作用包括反對貿易保護主義、促進各國加強合作等。3月27日,國務院副總理王岐山在英國《泰晤士報》發文稱,中國愿意為擴充IMF資金作出力所能及的貢獻。這也意味著,中國一旦注資順利,將增加在IMF中的投票權,并在今后發出更多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