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新育
在當前的危機中,假如各國能夠作出足夠努力,危機和暫時的貿易保護主義風潮未嘗沒有可能成為推動“多哈回合”突破僵局的契機。中國要為最糟糕的可能性作出準備,更要盡力爭取最優結局
經濟蕭條從來就是貿易保護主義孳生的溫床。1929年,正值源于華爾街投機狂熱的金融危機陰風慘慘之際,美國國會通過極端保護主義的《斯穆特-霍利關稅法》,觸發各國競相報復的關稅戰,終于將在危機邊緣掙扎的世界各國推向創紀錄大危機的深淵。
時隔79年,華爾街巨頭再次將全世界拖進1929?1933年大危機以來最嚴重的經濟危機之中,世界是否會重蹈《斯穆特-霍利關稅法》的覆轍?
毫無疑問,當前世界各地、特別是某些西方經濟大國正在發生的一些事態已經令人感到了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興起的瑟瑟寒意。
“意大利人吃意大利食品”運動已從小城盧卡蔓延到了米蘭等意大利大城市,意大利農業部長盧卡?扎亞也為之搖旗吶喊,“我們主張維系傳統,為我們的文化保駕護航”,“我只吃老家維納圖的菜,我甚至拒吃菠蘿”——諸如此類的言辭正從扎亞口中流出,傳向意大利四面八方;俄羅斯提高了汽車進口關稅;繼提高部分種類豆油進口關稅之后,印度又于近日沒有任何理由地宣布限制進口中國玩具??
潛在影響最大者當屬頭號經濟霸權美國發生的一些事態:美國各地政府機構銷售的“中國制造”紀念品和國旗已被指為“不愛美國”之舉;美國眾議院通過的《2009美國復蘇與再投資議案》設立“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條款,要求這項議案計劃的900億美元基建投資受益項目不得使用美國之外生產的鋼鐵材料;參議院審議的文本甚至要求所有經濟刺激計劃項目均需使用美國設備和商品,雖然在全世界激起了強烈的抨擊浪潮,經濟刺激法案的最終文本仍然包含了這項條款。
這種保護主義風潮還在向資本和人員跨國流動領域蔓延,一些國家的對外投資已被指為造成本國就業機會流失而遭到更猛烈的質疑,“裁員滾滾”風潮中先拿外籍員工開刀正成為一些美國企業顯示愛國姿態的手段,美國的部分參議員正積極主張在經濟刺激計劃中加入“雇美國人”(Hire American)條款;要求政府經濟刺激計劃受益行業和企業只能雇用本國人的游行示威已經從英格蘭蔓延到整個英倫三島??
環顧世界,相信貿易保護主義風潮還將繼續發展一段時間,特別是在美國,因為西方代議制民主政體本身就更容易使貿易保護主義勢力取得與其實際經濟實力份額不相稱的政治能量。美國憲法將對外貿易政策決策權授予國會,這種體制使得美國那些主張貿易保護主義或貿易問題政治化的利益集團比在行政主導的國家更容易左右國家貿易政策走向,唯一超級大國的地位更刺激美國貿易保護主義道德風險惡性膨脹。
貿易保護主義風潮沖擊之下,中國如何應對?
毫無疑問,正如昔日《斯穆特-霍利關稅法》前車之鑒所揭示的那樣,全面的保護主義貿易戰必將推動全世界墮入貿易保護與貿易萎縮相互促進的惡性循環,這是中國所必須竭力避免的結局。
作為世界第二出口大國,作為全世界屈指可數的順差大國,作為1990年代后期至今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最大受害者,貿易保護主義對中國的潛在殺傷力更大,但這并不意味著中國需要高估已經實施的貿易保護主義措施的影響規模,從而采取過度激烈的應對措施。由于數十年來的國際產業轉移,不少傳統勞動密集型制造業在發達國家基本上已經消失,除非各國相對經濟發展水平發生戲劇性逆轉,否則這就是任何“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條款也無法改變的事實。
而且,與無差異地全面提高關稅壁壘不同,“購買美國貨”(Buy American)條款并不能適用于所有進口品,只能適用于政府采購項目,這樣一來就大大限制了該項貿易保護主義措施對出口國的殺傷力,何況運用政府采購工具推進本國先進產業發展本來就是包括中國在內大多數國家所珍視的權利。
中國需要警惕的是將這項條款推廣到僅有部分屬于政府資助的項目,從而成倍放大其殺傷力,以及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擴大保護范疇。
在正確判斷形勢的基礎上,中國在反對全球貿易保護主義風潮的過程中需要關注以下三個層次的問題:
中國對貿易保護主義的抨擊和遏制不能與維護本國市場正常秩序的努力混淆、沖突,因為我們警惕和防范的對象不應當僅僅局限于那種旨在保護國內市場的傳統保護主義,還應當包括旨在奪取海外市場的進攻性保護主義。因為經濟危機也大大增強了各國爭奪海外市場的動機,相信各國將更多地運用財政、金融等項工具支持本國企業奪取海外市場。
即使在美國這個一向忌諱“產業發展政策”之類詞匯的自由市場資本主義大本營,奧巴馬經濟刺激計劃的突出特點之一也是對新能源、IT等行業提供大規模財政投入,美國幾乎所有制造業也都在極力開展游說力圖從經濟刺激計劃的資助中分一杯羹,依靠美國政府的財力支持,美國相關產業在國際市場上開展傾銷的能力可望大大增強。
而中國經過十多年實踐,“市場換技術”策略總體上已經基本失敗,至少在很多領域已經徹底失敗,為了給中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動力,為了給中國國民創造盡可能多的體面就業機會,中國必須堅定不移地走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和現代服務業之路,中國近年也正在汲取改革以來自主先進制造業在許多方面不進反退的教訓,努力加大力度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
此次的經濟金融危機也被視為推進產業升級、進而加快擺脫外部經濟沖擊影響的良機,發達國家進攻性保護主義上升的趨勢與中國發展自主先進制造業的努力和意圖矛盾將趨向加劇,這些傾銷的外國產業撞上中國商務部產業損害調查局和公平貿易局槍口的幾率也將隨之上升。
對此,中國需要積極轉換思維,不要僅僅是將自己當作被動的貿易伙伴保護措施候補受害者,而是要盡可能積極主動地為自己的產業爭取公平待遇。比如,立刻開始分析美國和其他主要貿易伙伴經濟刺激計劃中產業發展政策內容是否構成了違反世貿組織規則的違規補貼,并在這兩年適度增加運用反傾銷、反補貼、保障措施等工具,為國內產業(特別是重點發展的先進制造業)創造更公平的競爭環境。
多哈回合開幕前發布的世貿組織總干事2001年年報便提醒各成員方,盡管過去50年內的8輪多邊貿易談判大幅度推進了貿易自由化,但貿易壁壘依然存在,在農業和紡織品部門尤其嚴重,而這些部門對發展中國家極為重要。歷史教訓已經證明,國際經貿利益分配失衡潛藏著導致全球化進程全面逆轉、南北雙方兩敗俱傷的可能性。
作為擁有獨立利益的大國,隨著實力的增長,中國對西方主導制定實施的現行國際經貿規則的不公正性體會正日益痛切,現行國際經貿規則日益構成制約中國實力進一步發展的桎梏,爭取建立更合理的國際經濟新秩序相應再次成為中國的長期目標,而對國際經濟規則的話語權力也是一個真正經濟強國的標志。不可避免地,當中國成為世貿組織享有全部權利的成員之后,必然要行使合法權利,力圖推動國際經貿規則向更符合自己期望的方向演化。
假如說在繁榮時期現行國際經貿規則的既得利益群體似乎在道義上擁有更大的話語權,那么,在當前的危機時期,西方國家的保護主義行為恰恰從某些方面表明他們此前對待發展中國家“發展”模式的某些行為是不合理的,也就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我們爭取更合理國際經貿規則的阻力,中國不應浪費這個機遇。
中國對貿易保護主義如此敏感,尤其是對少數幾個貿易伙伴的保護主義高度敏感,再次表明中國對外貿易過于集中,中國經濟增長過于依賴外需,中國需要有秩序地對此開展調整,相信危機也會增強國內各方調整對外貿易和經濟增長模式的內在動力。
(作者為中國商務部研究員,本文章僅代表個人意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