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報赴南海特派記者 劉 斌
對于絕大多數在內陸居住的人來說,很難想象南沙島礁上的生活。常年高溫、高濕的氣候,讓人一天到晚身上都是濕漉漉的;不僅飲用水限量供應,洗澡、洗衣服也要精打細算。駐守南沙的官兵生活條件艱苦、內心孤獨寂寞,但他們每時每刻都處于戰斗準備之中,他們是保衛中國海洋疆土的衛士。
換防一次在海上漂了25天
守衛南沙苦在哪兒?一名守礁戰士告訴《環球時報》記者,有一次他從礁上換防回岸途中,由于突然出現臺風,補給艦從接上他到返回基地,走走停停整整用了25天,他下礁的3個月調整期已經用去1/3。換防一次尚且如此,更別說惡劣的自然條件、與世隔絕的孤獨。更重要的是,南沙的環境十分兇險,這里20年前發生過“赤瓜礁海戰”,現在仍有各種不明船只隨時來襲。
南沙守備部隊的后方營地坐落在湛江市郊。接受記者采訪的南沙守備部隊盧政委是個“南沙通”,在守衛南沙時他還寫下了十幾萬字的守礁日記。他對記者說,南沙守備部隊的主要任務就是守衛南沙的我方島礁,無論干部戰士,都要定期輪流上礁。
從興奮期、平臺期到煩躁期
一般來說,普通士兵3個月上礁一次,每次守礁3個月,但有時因為人手緊張,很多戰士一守就是半年,最長的會待9個月。3個月、6個月,是什么概念?守衛渚碧礁的趙教導員曾研究過官兵守礁3個月的心理變化:第一個月,主要是熟悉工作、了解戰友,初到一個新環境,難免會有新鮮感,人的心情也相對比較愉快,這叫興奮期;第二個月,進入按部就班的訓練、值勤、生活,守礁進入平臺期;第三個月,官兵對礁上的事物逐漸喪失新鮮感,甚至感到厭倦,這就是煩躁期。
從礁上回來的官兵也不容易適應陸地生活,最明顯的癥狀就是人的反應明顯遲鈍。守礁前放在營房里的物品想不起放哪兒去了;聽到別人喊自己名字也沒反應;乘公交車時會覺得街上的物體移動速度特別快。盧政委對我們解釋,這主要是因為礁上空間有限,有的大礁活動面積達4000平方米還好些,可以散散步、打打球,小礁通常只有孤零零一個高腳屋,能活動的區域只有十幾平方米,困苦可想而知。守衛過渚碧礁的戰士小李告訴記者,有一次他在礁上待了9個月,后來用了1個月才適應陸地生活,才敢上街。一位負責過西沙、南沙工程建設的老專家告訴記者,當初曾把一只軍犬帶到西沙,想測試其對孤獨環境的承受力。剛開始軍犬叫得極兇,到了第八個月它就不叫了,再往后開始脫毛,眼睛也變得無神,軍犬徹底沒了精神。不過,現在部隊與外界的聯系明顯增多。像中央電視臺的幾套節目都能收看到。礁上部隊還有一個可看新聞的網絡系統,雖然不能向外發信,但起碼對外界發生的事情,基本上都能了解到。
洗漱、洗衣服只能用雨水
在礁上吃喝是個大問題。一般來說帶葉子的蔬菜和水果能保存一個月左右。到了第二個月,官兵們就主要吃土豆、南瓜、冬瓜這樣的菜了,越往后餐桌上可調劑的東西越少,到最后一個月就是以凍品為主。不過,礁上的食品一般都有余量,即便補給艦不能按時到達,維持生活沒問題。我南沙島礁由于沒有淡水,官兵們現在主要是喝淡化海水。而日常洗漱、洗衣服則是接雨水,無論晴天雨天,每人每天只有一桶水。
趙教導員對記者說,礁上官兵的生活內容與陸地上沒有太多區別,每周一至五是正常的訓練,除了周三晚、周末有自由活動時間,其他時間不僅要進行專業理論學習,更要站崗值班。據官兵們介紹,對中國人駐守的幾個南沙島礁,越南船只時不時會搞一些迫近的動作。中國的守礁部隊有應急的細則,比如根據大礁、小礁,有不同距離的警戒線,制定了外國船只只要進入警戒線,守礁部隊要先對空發射信號彈警告,如果繼續迫近對空鳴槍,再近實施驅趕的詳細規定。一名守島軍官說,我們不想挑起事端,但誰知道對方來船究竟要干什么。其實,越南就是想通過不停地試探來摸清中國守礁部隊的行動底線。
趙教導員說,“作為軍人,我們不怕犧牲,但看到別的國家在這里肆無忌憚地開發油氣資源,我們感到很心痛,這是我們的國土啊!”這讓《環球時報》記者想起一位守衛南沙多年的老兵的話:守衛南沙的官兵的確辛苦,但守礁之重絕不僅在于苦,這是我國對南海主權的捍衛,我們每個人都要清楚這一點。▲
環球時報2009-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