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經濟以8%增長,GDP在年底超過日本,成為世界第二”,17日,中國著名經濟學家李稻葵向媒體公布了這一預測。在這個本應令中國民眾喜出望外的“GDP超越”的消息,此番卻沒有引起太多的關注。顯然,GDP的增長在中國民眾看來,已經失去了昔日所具有的光彩。
民眾對GDP的看淡這與前段時間環球網的調查結果是一致的。當問及“能否接受中國今年GDP增速低于8%”時,79.2%的網友都回答“可以接受”,數百條網民留言中有類似的意思:“一味追求GDP的高速增長是不對的”,“更希望中國能兼顧環境和百姓的真正收入”,“百姓生活狀態才是最值得關注的”。
過去四年中,中國GDP先后超過意大利、法國、英國和德國,每一次超越都能引起歡呼雀躍。今后,這樣的情景不會重現,中國人不再像過去那樣熱衷于GDP的增長了。如果說中國人過去更多地希望從GDP增長中享受自豪感,那么,現在人們更愿意從GDP的增長中體會到中國社會的進步和他們自身生活質量的提升。老百姓寄托在GDP數據上的強國情結,正在更多地變成希望分享GDP成果的期盼。這正是GDP增長的進程中考驗中國政府治理能力的新的風向標。
GDP增長漸漸淡出民眾視野的核心范疇,折射出了中國老百姓的需求發生了變化,這也標志著中國社會、經濟的發展進入一個新的階段。當收入、就業、醫療保障、心理健康、收入差距、住房條件,以及工作和居住環境這些問題進入人們的視野,成為人們最關心的事情,中國發展進程中出現的問題也就變得越來越復雜化、多樣化。解決問題的難度也必將大大增加,僅僅依靠GDP的單項增長,已經很難拉動中國社會進步這部大車。
事實上,西方發達國家在經歷GDP原始增長之后也面臨著這些問題。直到今天,西方社會依然存在著諸多“后GDP高增長時代”的漏洞。全球化把我們這個后進國家很快帶到了與發達國家齊平的坐標線上。當中國財富積累還算不上很充沛的時候,中國就必須面對西方發達國家很多年之后才面對的問題。現在中國能不能在高速發展中不斷調整自己運行的姿態,這是一場非常高難度的大考,直接決定著中國崛起的偉業。
有位西方政治家曾經說過:“GDP衡量一切,但并不包括使我們的生活有意義這種東西”。看淡GDP,實際上意味著中國民眾的心態成熟和價值觀的回歸。如果說十年前GDP增長是中國政府的難題的話,那么,現在老百姓看淡GDP、著眼于更多GDP以外的東西,就是更為嚴峻的挑戰。如何更好地滿足民眾的需求,如何使中國的經濟進步更適應國情,更利于可持續發展,未來政府必須超越GDP的視角,從社會民生出發來規劃前景和路徑。 ▲
環球時報2009-0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