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駐法國特約記者 董 銘
或許用一部輕松的主流動畫片《飛屋環游記》開幕,是戛納組委會頗費心思的安排。畢竟在未開幕前,人們對金融危機還是心事重重。卡爾頓大酒店上的巨幅海報少了,往年爆滿的旅館出現了空房,就連海灘大道上的名牌跑車都罕見蹤影。戛納總監弗雷茂承認,本該喧鬧的電影節還是受到了大環境的影響,記者和游客也都體會到了。喜劇是最能調節心情的良藥,連現實主義大師肯·洛奇都開始幽默,因此在本屆入圍主競賽單元的影片中,有不少是輕松見長的喜劇作品,更有大量挑戰觀眾心理極限的“藝術片”。這種兩極分化的反差,讓記者在同一天里經歷多重人生,心情隨劇情突變。
亞洲電影這兩年的崛起,也是記者對本屆戛納電影節的印象之一,與之相對的是好萊塢電影的暫時缺席(只有昆汀的一部,李安的半部)。除了3部華語電影,還有韓國、日本、泰國、菲律賓等國的影片出現在各種單元里。韓國電影早在10年前就開始躋身世界影壇,近年雖然遭遇危機,但幾位大牌導演的創作力依舊。此次共有10部韓國影片應邀參加本屆電影節,是有史以來韓國影片參加戛納數量最多的一屆。這次樸贊郁、奉俊昊兩位票房和風格俱佳的導演,同時出現在戛納,背后還有李滄東作為評委,沖擊力不亞于華語片。在記者看來,樸贊郁的《蝙蝠》過于炫技,反而沒有精雕細琢的《母親》優秀,《母親》比《蝙蝠》更有入圍競賽單元的資格。有資深記者按戛納的規則推測,奉俊昊之所以沒能入選競賽單元,只是因為資歷不夠,由此也可見戛納保守的一面。▲
環球時報2009-05-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