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幫
人們普遍認為,職校教學質量不高的主要原因是生源素質低,但我認為這并不是主要原因,其主要原因是沒有找到適合職校生的教學模式。目前,許多職業學校仍采用的是普通高中的教學模式,所以教學上感到困難重重。
一、職校財會專業教學現狀
1.教材脫離學生實際,突出存在兩點:一是教材偏難;二是教材滯后。職校財會專業的文化課多采用普高課本。專業課多采用中等學校或大專課本,理論知識多,實踐內容少,脫離了職校生所能接受的文化水平。專業課教材十幾年不變,滯后于時代的發展。自1994年財稅改革以來,國家多次進行財稅法規的修訂,但很多職業學校課本習慣使用舊教材,教材更新速度慢。
2.教學目標不明確,沒有明確的育人方向。市場對人才的需求是多種多樣的,社會更需要大量的技能型人才,人才結構應呈金字塔形,但很多職校的教學目標是對口升學,總想往塔的頂端走。進行的是純理論教學,學生學得累,或干脆不學,教師教的更困難,師生關系不協調,教學秩序難以維持,教學質量不高。
3.教學手段落后,教學方法單一。一支粉筆,一塊黑板就滿足了教學的需求。教學方法上基本是“教師講、學生聽:教師寫、學生抄;教師考、學生背”的呆板的教學模式,這種模式造成費時、費力,知識輸出量少,重理論、輕實踐,教師上課千篇一律,學生聽課沒有積極性,難以激勵學生創新精神,培養出的只是理論不深、實踐不精的教條型人才,很難適應經濟的發展。
二、職校財會專業教學改革的設想
目前,國家正在發展職業技術教育。職業學校要想不斷發展壯大,就必須面對市場,以“技能為重點,以就業為導向”,只有為學生謀出路,才能為學校謀發展。學生不僅要具備一定的專業理論知識,更要具備適應市場經濟發展需要、面向生產一線的專業應用能力。要了解學生,熟悉市場,不斷進行教學改革。
1.進編合適的教材。根據職校生的特點和社會的發展需要,選擇適合職校生的教材,鼓勵廣大教師自編教材,從會計工作崗位實際需要出發,圍繞每個會計工作崗位任職人員所需知識和職業能力進行調研、構思和編寫。教材內容要突出對學生職業能力的培養,注意鍛煉學生的創新能力,從而開發和推廣出與生產實際、技術應用密切聯系的綜合性校本教材,以適合職校的教學。
2.明確培養學生的目標。鼓勵教師進行市場調研,參加社會實踐活動,與勞動培訓就業、用人單位加強聯系,將職業教育的教學目標定位在實踐能力的培養,著重培養學生以下能力:(1)職業能力,包括溝通才能、分析才能、人際才能等;(2)知識,包括一般性知識、組織和經營知識、會計知識;(3)專業認同,包括專業思想、職業道德和價值觀,為中小企業培養實用的會計人才。
3.探索適合職校生的教學方法。職校生不傻不笨,只是不愛學習,不善學習,理論知識接受能力低,但動手能力強。教學中要揚長避短,提高課堂教學效果。
(1)實踐性教學。會計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學科,它的一些特殊的技術知識,更多地依靠實踐來掌握。要加強會計課程的實驗室建設,完善實驗室的信息資源、軟件資源、項目資源、技術資源,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通過足夠的實驗室練習或實踐教學,財會專業學生可以輕松掌握會計的基本理論、原則與技能。如,通過學生在會計實驗室中模擬企業的會計部門,分成不同的小組。分別循環扮演會計部門中的不同角色。按會計工作程序進行綜合模擬練習,這樣可以縮短學生畢業后適應未來工作的時間。
(2)趣味性教學。會計課比較枯燥,利用現代化設備教學,增強課堂的趣味性,將枯燥知識變得有吸引力,同時,可以增大課堂知識容量。多媒體教學是一種非常直觀且兼具實物形態與空間場景的最接近人類認知特點的教學模式,它充分利用了計算機這一現代化信息系統來組織,展示教學內容和構造知識結構,在財務會計課教學中引入這一模式,可以改變會計課枯燥無味,空洞無物的老面孔。
(3)民主性教學。課堂教學是會計教學的主要組成部分,是教師和學生共同交流的場所或平臺。在課堂教學上,由以教師為中心轉變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需求為依托,以培養能力為導向,在教與學過程中以學生參與為重點,建立平等民主的教學,活躍課堂教學氣氛,培養學生學習興趣,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總之,在職校生的培養上,只有根據職校生本身的特點和社會的需求,尋求適合職校生的教學模式。因材施教,量體裁衣,才能為社會培養更多有用之才,使職業教育不斷發展壯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