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慶
在語文教學研究領域中,識字教學的研究呈現出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局面。截至目前,在全國范圍內,約有20余種識字教學法。其中影響比較大的有分散識字、集中識字、“注·提”識字、字族文識字、部件識字、韻語識字等。分散識字注重課文語言環境的因素,強調“字不離詞,詞不離句,句不離文”,其主要方法是“多讀課文多識字”。集中識字以漢字學習為本位,主要是采用“基本字帶字”的方法。“注·提”實驗是利用漢語拼音,采用側面迂回的辦法學習漢字。字族文識字則是在“字族”成“文”上下工夫……總之,各家都是利用漢字形音義所固有的內在聯系,從某一個方面突破,來挖掘小學生的識字潛力,往往以高識字量作為標榜。
那么,是不是識字量越高越好呢?不見得。一味追求高識字量,卻損害了兒童的身心健康,或是以抑制其他方面語言能力的發展為代價,這就不足取。識字教學的改革方向是尋求一條科學化的識字教學之路。
為了實現識字教學的科學化,我們認為應融匯各家之長,構建一個優勢互補的識字教學體系。
從目前流行的幾種識字教學法來看,各有所長,也各有所短。往往此家之長恰是彼家之短,此家之短又恰是彼家之長。分散識字強調在語言環境中識字,識字質量較好,也比較鞏固,但識字進度較慢。集中識字強調借助漢字的形體規律快速識字,識字量較大,但遺忘率高。“注·提”實驗強調借助漢語拼音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但由于只注重字音,不注重字形,識字的基本功不扎實,錯別字叢生。
一個比較可取的做法是“瞎子背瘸子”,即深入調查各個流派的特點,揚其所長,避其所短,從而構建一個優勢互補、協同發展的識字教學體系。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就是本著這樣的想法來構建識字教學體系的。低年級段是以識字與寫字為主的,所以在低年級課本中,就采用了集中識字與分散識字相結合的編排方法,以加大識字量。
與“漢語拼音”同步,安排了“認一認”。每單元安排了16個字,5個單元共80個字——主要是部首字,要求只識不寫。最后又整合成“識字表”,實際上是一篇四字韻語,讀起來瑯瑯上口,便于兒童復習記憶。作為課文的呈現方式,采取了看圖識字的方法,有利于小學生直觀地了解字義。
“識字”單元,集中識字。有兩種識字方法:一種是“詞串識字”,主要是借鑒了韻語識字的經驗。一種是“看圖會意識字”“轉轉盤識字”,主要是以兒童感興趣的方式,深入淺出地揭示漢字規律。主要是借鑒了“字源識字”和“字族文識字”的經驗。
“課文”單元,隨課文分散識字。各課的生字分為兩組:第一組要求學生能識會寫,第二組只要求學生認識。
“識字”“課文”交叉安排。“課文”全部加注拼音。編寫課外讀物,亦全部加注拼音。提倡大量閱讀,以發展其語言。顯然,這是借鑒了“注·提”實驗的經驗。
中高年級則主要是隨課文分散識字。為了提高學生認識與運用漢字的能力,還在單元練習中相機安排了有關漢字的訓練。
蘇教版小學語文教材使用多年,這種兼收并蓄、統籌安排、各取所長、優勢互補的識字教學體系,已為廣大語文教師所接受,說明在識字教學方面,“瞎子背瘸子”的思路是一種最佳選擇。
(2000年8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