姬愛萍
摘要:近年來,技校生綜合素質明顯下降,為改變這一現狀,本文結合語文教學的特點,充分發揮文學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特質的特征,并結合技校生的實際情況,對如何提高技校生的綜合素質進行了簡要的論述。
關鍵詞:綜合素質;人文素養;精神特質;“人”學;“情”學;“美”學
近年來,作為技工學校的教育者,都有一個普遍的感受,那就是技校學生綜合素質明顯下降,學生求學的精神、態度、熱情大大不如以前,并且在為人處事等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表現也頗令人不滿,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復雜的,有家庭環境的影響,有社會環境的影響,更有著自身品德修養方面的原因。針對這種情況,作為技工學校的語文教師,我想結合學科特點,在如何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方面,談幾點自己的看法。
文學,作為一門社會科學的基礎學科,它具有濃郁的人文精神特質,對學生人文素質的培養具有重要的作用。同時,語文也是一種基本技能,它的重要性并不是掌握一兩種操作技能那樣簡單,而是它會促進學生綜合素質的提高,包括表達能力、與人合作協調的能力,甚至是最基本的生活能力等的提高。作為教師,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善于挖掘語文課文中出現的人文精神特質,及時對學生進行人格素養的培養和教育,相信會對學生今后的發展起到一個航向標的作用。
文學,首先是“人”學,也就是教我們學做“人”的學問,而學會做人正是我們人生最重要的課題之一。語文課的教育功能體現于潛移默化的影響與熏陶之中。在教學中,我們要善于抓住語文學科頗具人文內涵的特點,準確、深入地挖掘出課文人物身上閃現的優良品性,及時有效地對學生進行教育和引導。比如我們在學習《假如給我三天光明》一文時,我們要結合課文內容,及時向學生介紹海倫·凱勒這位偉大女性不幸而又光輝燦爛的一生。她身殘志堅,從小兩耳失聰、雙目失明,但她從不向命運屈服與妥協,在自己恩師莎莉文的精心培養下,終于戰勝病殘,成長為一位卓越的作家、教育家及社會活動家。通過講述海倫·凱勒的故事,通過仔細地朗讀、品味課文內容,讓學生感受作者崇高的精神世界和人格魅力,并從中汲取積極向上的精神力量,從而達到提升學生對人生意義、人生價值的理解與思考的目的。再如我們在學習《鄒忌諷齊王納諫》一文時,可以結合課文內容,仔細分析鄒忌這位優秀的古代謀士,他身上所表現出的優良品質,他的客觀冷靜、機智勇敢,他的忠于職守、能言善辯,都給我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再加上齊威王的氣度宏大、英明果斷,結果使齊國不費一兵一卒,就“戰勝于朝廷”。結合這樣的內容,可以引導學生思考這樣的問題:人的品格對人的發展,乃至國家、社會的發展會起到什么樣的作用?對照古人,我們應該怎樣做才能使我們也在自己今后的職場競爭中乃至在整個人生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相信通過這樣的對照思考,肯定會給同學們帶來不小的震撼和觸動,對提高他們對優良品格的認識及培養其品格起到很大的作用。
其次,文學一定程度上也可稱為“情”學。因為人是文學的主體,是文學作品著重刻畫和描繪的對象。而人是情感的“凝結物”,所以“文章不是無情物”。語文原本就是內容豐富多彩、情感性極強的學科。被選入語文課本中的都是古今中外優秀的文章,篇篇都關注著人文、人性、人情。如李白的“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的傲骨,杜甫的“安得廣廈千萬間”的情懷,蘇軾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豪邁,魯迅振聾發聵的吶喊,李清照的“凄凄慘慘戚戚”的痛苦,等等。所有這一切,都可能成為開啟學生生命激情大門的鑰匙。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善于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元素,去碰撞、去激活同學們心中最美好的感情,去呵護學生心底最柔軟的東西,讓他們永遠擁有一顆純凈、美好的心靈,擁有一份豐盈而多彩的情感。
另外,文學也是審美的。“美”是我們人類追求的終極目標之一。文學作品中,語言的優美、結構的精美、意境的韻味美、人物的品德美,無時無刻不在感染著我們,打動著我們,使我們仿佛置身于“美”的大觀園中。陶淵明在“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田園美景中帶給我們一種閑適、淡泊的寧靜美,讓我們體驗到“天人合一”的人間“大美”;王維在“明月松間照,清泉石上流”的山村美景中讓我們品味著“淡泊名利,寧靜致遠”的高潔美;茨威格在平凡普通的托爾斯泰墳墓中“挖掘”出其樸素美與崇高美;徐志摩在寧靜憂傷的氛圍中流露出對母校的深情美。這林林總總的“美”,讓同學們一次次徜徉在“美”的“大觀園”中,流連忘返,如醉如癡。但愿這些“美景”“美人”都能給學生帶來心靈上的震撼、靈魂上的洗禮,同時把我們的學生也造就成“美”的擁有者和創造者。
文學是豐富的、多彩的、動態的,相信它會帶給我們深刻的感悟與體驗。作為語文教師,我們要善于把握語文課強烈的人文色彩特征,及時對學生進行教育與引導,相信它會帶領我們的學生走出人生的迷宮,步入人生的陽光大道,讓學生在人生道路上走得更穩、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