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 治 吳作樣
摘要:國家正式頒布的《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標準(實驗稿)》中,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已經成為新課程教學與學習的基本要素,這也是新的國家課程標準對信息技術學科教學模式改革提出的基本思路之一。本文即分析了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
關鍵詞:高中;研究性學習;信息技術課程;應用
研究性學習正成為教育領域中一個世界性的主題。如何以常規課堂教學為契機,結合信息技術學科本身的特點,引入研究性學習的思想和方法,全面提升學生的信息素養,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已成為我們亟待探索和實踐的課題。
一、普通高中信息技術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雖然高中階段已有課程標準出臺,但在義務教育階段和沒有啟動課改的地區,所使用的教材還是依據《綱要》進行編寫,其教學方式也仍以《綱要》為指導。從頒布后到現在,中學信息技術教學中普遍存在的問題是:
(1)學生起點不一樣。高一學生的信息技術知識基礎和操作能力相差大,而現行的小學、初中、普通高中教材都是以學生“零起點”為預設而編制,內容交叉重復。這使得起點高、操作能力強的學生學習興趣不高。
(2)現在中學信息技術課堂最主要的教學模式是:“講解—演示—練習”式教學法或任務驅動式教學法。但任務的設計僅僅是為了讓學生操練某一種特定的技巧,沒有放到更廣闊的背景下去考慮問題。學生應用信息技術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的機會不多,其能力不高。
(3)要實現全面提升學生信息素養的培養目標,必然要對學生學習階段的不同時期,制定不同且切實可行的評價標準,用以判斷學生是否達到符合最終目標價值判斷的子目標。而這些單靠傳統的教學評價無法實現。
二、研究性學習在高中信息技術課中的實施策略
具體實施策略如下:
(一)采用信息化的研究性教學模式
信息化的教學模式可描述為:以學生為中心,學習者在教師創設的情境、協作與會話等學習環境中充分發揮自身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當前所學的知識進行意義建構,并用其所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在這種模式中,高中信息技術課中的信息媒體不僅可以用來幫助教師進行眾體教學(如呈現教學信息),而且用來幫助學生查詢資料、搜索信息、進行協作學習和會話交流,即作為學生主動學習、協作式探索、意義建構、解決實際問題的認知工具。
(二)強調學生對所學知識技能的實際運用能力,更強調學生親身的實踐和體驗,更關注學生的學習過程
1.讓學生獲得親身參與研究探索的體驗,增強其學習興趣
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是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敏銳地發現問題,主動地提出問題,積極地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即探求結論的自主學習過程。
2.培養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信息技術課程應該超越技術本身,學校教育不能也不可能將不斷翻新的軟件逐一教授,對學生未來發展更有價值的應該是對技術的理解和應用信息技術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培養學生良好的信息素養
信息素養是一種文化,是終生學習的關鍵。通過研究性學習,幫助學生學會利用多種有效手段、通過多種途徑獲取信息,學會整理與歸納信息,學會判斷和識別信息的價值,并恰當地利用信息為社會服務,把信息技術作為終生學習和合作的手段。
4.激活各種學習中的知識儲存,嘗試相關知識的綜合運用
高中階段學生已經具備一定的信息技術的知識積累,為他們今后對新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打下了有利的基礎。但是,如果讓這些知識長期處在相互分割和備用的狀況之中,它們就會被遺忘,就會逐漸喪失可能發揮的效用。信息技術研究性學習的重要目標是在綜合運用中提高學科知識的價值。
三、結論
研究性學習在普通高中信息技術課程中的實施是學生在廣泛的教育資源背景下所展開的自主的、開放的、探究式的學習活動。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課堂教學變得鮮活,通過親身的實踐研究,學生可以充分感受和理解信息技術學科的特點及學習方法,通過互聯網、圖書館、人際交往等多渠道獲取信息,從而提高了自身的學習能力。
參考文獻:
[1] 鐘啟泉.學科教學論基礎.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劉金雄.信息技術與研究性學習整合的研究[D].華中師范大學,2004.
[3] 姚曉春.研究性課程的學科支持.教育發展研究,2002(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