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志
摘 要: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承擔者,本文對輔導員的角色進行了追溯,分析了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輔導員的角色已經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以學生成才為核心教育者、服務者的多元化方向發展,輔導員的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并指出輔導員在工作中不要只注重管理“只輔而不導”,忽視指導的育人功能,而是要在“導”字上下功夫,做好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工作扮演好“思想政治指導者”、“學生生活引導者”、“心理健康輔導者”的角色。
關鍵詞:高校輔導員;角色定位;探討
改革開放30周年,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高等教育不斷深入,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高校輔導員是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要的承擔者,輔導員如何針對新時期學生思想特點,重新準確進行角色定位,從而更新教育管理理念,為學生成長成才的終極目標更好的服務,應該是我們迫切思考和解決的問題。
1 輔導員角色的追溯
在我國輔導員這一角色誕生于特定的歷史時期。建國初期,由于國家政權剛剛建立,培養大學生的政治素質是教育的重要任務,為此高校建立了政治工作制度。1952年教育部規定在高校學生中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1961年和1965年,教育部相繼頒發文件規定:輔導員的主要任務是輔導學生的政治學習和政治活動。1980年教育部、團中央《關于加強高校學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見》提出,學生政工干部既是黨的政治工作隊伍中的一部分,又是師資隊伍的一部分,擔負著全面培養學生的重要任務。這樣就賦予了輔導員以“雙重”角色。1987年《中共中央關于改進和加強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決定》確認,從事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專職人員,是教師的組成部分,應列入教師編制,實行教師聘任制,明確了輔導員的教師身份。1998年高校擴招,后勤社會化和學分制開始實施,高校輔導員的作用和地位的外延、內涵都大大增加,對于輔導員的角色的定位更是爭論不一。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頒發了《中共中央關于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見》,對于輔導員的角色雖然沒有明確的界定,但卻指出了輔導員應該是大學生思想上的引路人,生活中的體貼人,學習上的指導者和心理上的疏導者。
由此可以看出,輔導員的角色已經由單一的思想政治教育向以學生成才為核心教育者、服務者的多元化方向發展。根據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輔導員的角色的準確定位,在此時顯得尤為重要。
2 當代大學生的思想特點
隨著社會的不斷發展、世界經濟格局的不斷變化,大學生思想政治觀念也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大學生的思想觀念發生了重大變化,凸顯出新的特點。
思想道德觀念多元化。伴隨社會的飛速發展,形成了多元化的經濟體制、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多元化的信息、多元化的道德導向,面對如此多的多元化,當代大學生產生了多元化的價值觀念。因此,如何行之有效地正確引導當代大學生樹立科學、健康的思想道德觀念已成為當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臨的突出問題。
道德標準出現層次化。在多種經濟形式并存的當今社會,不同階層、群體的道德標準呈現多元化、層次化的現象,當代大學生的道德標準也出現了層次化。大多數學生都從實用主義出發,以對自己是否有利作為判斷道德的標準。有些高校判斷學生的好與壞只是簡單的取決于學習成績是否優秀,而忽視了思想道德是否健康。這種判斷學生好壞的標準使多數學生只重視專業課和文化課的學習,從而降低了對自己道德素質的要求。
心理問題日益明顯化。隨著市場經濟的發展和高校實行開放式辦學,面臨激烈的社會競爭、家庭貧富分化的明顯差距,特別是當代大學生對社會政治、經濟、科技、文化各方面都保持高度的關注,各種社會矛盾都會在大學生中產生反映,導致大學生因迷戀網絡、學業壓力、就業困惑、家庭經濟困難、人際關系緊張等心理問題日趨嚴峻。
3 科學地進行角色定位。
面對日益繁多和復雜的學生問題,只有著眼于不同的背景去分析,去思考,用不同的方法去解決,才能使輔導員的工作更貼近學生,更容易被學生理解和接受。這就要求輔導員在工作中不要只注重管理“只輔而不導”,忽視指導的育人功能,突出輔導員應具有大學生成才的教育者、管理者、指導者的職能,是大學生的人生導師,工作要在“導”字上下功夫,需要扮演好“思想政治指導者”、“學生生活引導者”、“心理健康輔導者”的角色。
把握立足點——做思想政治指導者。輔導員工作在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第一線,大學生日常的思想政治教育主要由他們來組織實施和指導。要求輔導員要組織學生學習中國共產黨的光榮歷史,引導學生關注時政和國家建設,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使他們養成崇高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要指導學生黨支部和班委會的建設,培養學生黨員和學生骨干,解決他們成長過程中碰到的問題,指出正確的發展方向。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正確認識社會發展規律和自己所負有的社會責任,自覺地把國家的前途命運和個人的人生追求緊密相連,使大學生成為對社會、對國家負責的中堅力量。
放眼關注點——做學習生活引導者。這是輔導員工作的策略性原則,輔導員工作的關注點應該是學生的關注點,只有兩者的關注點都一致,工作才能順利開展。學生的首要任務是學習,輔導員指導學生尋找合適的學習方法和學習策略并針對大學教育的專業性特點,開展本專業學習方法指導,培養學生的專業歸屬感。學生的關注除學習外,還有黨員發展、綜合測評、評獎評優、貧困生獎助學金評定等問題,只有這些工作形成固定的體系和透明的評比模式,輔導員的日常工作才能持續進行。每個學校、學院學生特點不一樣,實際情況不一樣,就要求結合學生的專業特點和學校的實際情況開展活動,注重活動的質量,突出活動的文化內涵。
切入結合點——做心理健康輔導者。青年期是人的一生中心理變化最為激烈的時期,心理發展的不成熟和情緒的不穩定性,面臨著生活學習就業的壓力,認知的困惑,各種心理疾患的發生率明顯增加。因此,輔導員要抓好切入點,做好心理健康教育輔導的工作,針對大一新生特點,將工作重點放在引導學生適應大學生活上;針對大二大三的學生,將工作重點放在個性發展、情感處理、人際交往、學習指導等方面;畢業生的工作重點放在認清就業形勢、調適求職心理困惑等方面,這就要求輔導員的工作思路、工作方法要跟得上學生情況的變化,及時開展心理健康教育,進行相應的心理輔導,扮演好整合學生心理的角色,努力成為大學生情感上的朋友,引導導他們以積極、開放、向上的生活態度,成為生活的強者。
作者簡介:郝志,男,1969年生人,副教授,主要從事學生管理、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等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