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慶林 董 健
在大學的課程設置中,課程分為專業課、公共課和選修課三種。對于專業課,大多數的學生的態度都是一致的,就是不管喜歡與否,都盡量的學好,積極性還是比較高的,但是對于公共課和選修課的學習與專業課就不一樣了。下面就大學生對于選修課的學習狀況談談個人的看法。
一、大學生對選修課的學習現狀
(一)興趣濃厚,期望值高
對于剛剛從高中枯燥的學習中鏘脫出來的大學生來說,他們渴望汲取新鮮、豐富的社會知識,除了專業課的學習之外,選修課正好滿足了他們的求知欲和好奇心,因為選修課的設置可以有效填補知識的空白,增加知識面的寬度和廣度,也為本專業的學習鉆研提供了很多思路,豐富了知識儲備,擴大了視野。有些選修課不僅為學生進一步發展自己的興趣愛好提供了途徑和方法,同時也提高了學生的學習和交流能力。此外,選修課還充實了學生的課余時間,促使學生更高效地安排學習任務,規劃學習時間。所以,很多大學生都是基于自己的興趣和愛好,都選了很多選修課,期望來提高自己的綜合素質。
(二)理想與現實的反差過大
抱著極大熱情的學生在學習選修課的過程中,取出了一個比較普遍的問題,那就是學習積極性不高,如注意力不集中,經常逃課,上課睡覺或者干一些別的事情,這就出現理想與現實的反差,究其原因,本人考慮有多方面的原因:
1、教師授課的原因
在授課過程中,教師有可能考慮到是選修課,在教學態度上就有可能發生變化,比如積極性和嚴謹性不夠,不能將書本知識和現實聯系起來,教學手段過于單一,不能很好的滿足學生們的求知欲望,不能通過多種方式調動學生的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對自己提出高的要求。
2、結課方式
選修課和專業課相比較,除了課程設置的性質不同之外,結課方式也是一個很大的區別。專業課一般都是通過學校公開組織考試的方式來考試的,學生們也比較重視;而選修課的結課方式有很大的靈活性和自由性,很多情況下,都是由任課教師選擇,一般都是通過寫論文的方式來結課,所以,學生的壓力不大,只要寫篇論文,也不管論文的質量如何,一般都會順利通過的。
3、學習目的多樣化
我們可以說很多大學生選擇學習選修課是對知識的渴望,但是,通過調查我們可以發現,不乏大部分人都是希望通過選修課來拿學分,完成學業的。也有部分人希望通過選修課來提高自己的總成績,獲取各種獎勵,可以說這種情況,功利心比較強。
因此,大學新生對選修課的學習,應注意不要僅僅停留在淺層的了解和獲知上,更要杜絕為了撈取學分才選修某些課程、“選而不修”的不正常現象。
二、調動學生積極性的途徑
針對目前出現的情況,更好的發揮選修課的作用,關鍵就在于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可以說這是重中之重,下面本人提幾點建議:
(一)了解學生的需求
對于教師而言,要想讓學生對自己的課程感興趣,必須要了解學生的興趣和愛好,做到有的放矢,這樣才有針對性,才能引起學生的共鳴對于一門課程所要傳授的知識,有時候教師的理解與學生的期望之間或多或少會存在一定的差距,這時候,教師應該通過多種渠道與學生交流,看看學生對自己的授課內容、方式以及其他方面有什么意見,通過交流不僅能調動學生的積極性,而且還能調動教師的積極性,另外,在學習知識的同時,師生還能溝通感情。所以只有首先了解了學生的需求,才能有針對性地予以滿足。只有當學生意識到所學有所用、學有所得時,他們的學習積極性才會高漲。
(二)努力提高教師自身的人格魅力
教師本人對學生的影響有多大?我們可以說,在課堂上,學生會因為一個自己喜歡的教師而提高自己的學習積極性,也會因為一個品行不好的老師而喪失學習的積極性。所以,教師要想贏得學生的支持與配合,就要從多個方面提高自身的魅力。教師的職責是教學,但是比教學更重要的要具有良好道德修養,做到為人師表,這是更重要的,首先,應該尊重學生。現在的學生,自尊心都很強,教師在課堂上一定要注意尊重他們,把自己和學生放在同等的地位上,建立起師生感情。其次,要對他們有耐心。即便他們的接受能力再差,老師也要盡可能的幫助他們,堅持到底,自己不放棄,讓學生也學會不放棄,這樣也容易培養學生持之以恒的精神。再次,要講究公正。對所有的學生一視同仁,把所有的教學資源盡可能平等地分配給每一個學生。最后,良好的儀表。“愛美之心人皆有之”,作為教師,應努力使自己美麗起來。即使我們長相一般,我們也要盡量把自己打扮的干凈得體,一舉手一投足,都要能體現我們的自信,體現我們對工作的激情和對生活的熱愛。
(三)吸引學生參與教學過程
要想使學生真正參與到教學過程中來,作為教師,要力求做到以下幾點
1、以學生為中心。教學過程,其實是“教”和“學”兩個階段,其中,教師的教授行為處于主導地位,而學生的學習處于“中心”地位,這二者其實并不矛盾,而是教學相長的一個整體。課堂教學是在教師的組織和指導下,學生積極參與配合的過程,以學生為中心是這個過程的出發點。所以,教師在教學時,要根據情況,給學生創造學習和交流的環境,讓他們主動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去,讓他們自己去觀察,去思考,去研究,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體。如我們可以通過課堂提問,通過做游戲,讓學生來主導課程的教學。此外,課堂教學要面向全體學生,通過教學使全班不同程度的學生都有所得、都有所學;盡量面向更多的學生,盡可能不讓學生掉隊。
2、教學手段多樣化。教師要想達到教學目的,教學手段可以說很重要。教學方法和教學手段的恰當選擇與發揮,是教師創造性與教育藝術性表現的主要形式。我們可以發現,如果教師的教學技巧與技能表現得越出色、越新穎,課堂氣氛就越活躍,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就越高。因此,教師要根據教學內容、教學目的、教學對象和實際條件,個人的教學風格和特長,來靈活地運用各種教學手段,最大限度地發揮課堂上每一分鐘的作用。在處理知識與技能的關系上,對重點、難點、關鍵性的知識,要精講多練,引導學生拓寬思路,廣開言路,讓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這樣,可以讓老師了解學生的理解程度。又可以活躍課程氣氛和鍛煉他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在涉及以往的知識的時候,教師可以通過做游戲的方式,讓學生來回憶知識,如果表現好,可以給與一定的鼓勵,這樣可以增加學習的趣味性,做到“溫故而知新”。教師在講授一些實務性很強的課程時,要注意理論和實際的結合,授課時應多選取現實生活中的實例,幫助學生建立起對知識的直觀感受。案例教學法是一種很好的教學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鍛煉和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此時,教師所選擇的案例一定要有新穎、要有針對性;在案例的分析和討論過程中,教師要注意對學生的引導和對各環節的把握,這樣才能既提高學生的參與性和積極性,又很好地傳授了知識。最后,如果有條件,教師要充分發揮科學技術所體現出來的優越性,如在教學過程中,我們可以通過多媒體的方式來授課,這樣能使我們的授課“音型并茂”,這樣能讓學生集中精力,讓他們去享受。
3、時時激勵學生。課堂教學中,鼓勵和贊揚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在生活過程中,每個人都是有自尊心,需要自己得到別人的肯定,獲得社會的認同,這樣他才有生活的動力和信心。那么,作為大學生而言,也是一樣的,也需要獲得老師和同學的認同。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注意對學生的態度,一定要對學生投入自己的真情實感,更重要的是通過時時處處的鼓勵和肯定,來建立起他們的自信心,只有這要他們才有學習的興趣。相反,如果學生得到的負面評價過多,就會產生消極影響。教師提問時,對學習積極性不高的學生,要提些稍加思考就能回答出的問題,并及時給予表揚和鼓勵,以加強其自信心。對成績較好的學生,可以提些稍難的問題,在表揚的同時要指出其不足,以防止產生驕傲情緒。學生回答問題即使錯了,教師也不可指責,而應態度和藹地指出或加以適當地提示,以免讓學生難堪而破壞課堂氣氛。
學生學習積極性從何而來呢?愛因斯坦在《論教育》一文中說:“在學校里和在生活中,工作的最重要的動機是工作中的樂趣,是工作獲得結果的樂趣,以及對這個結果的社會價值的認識。”如此說,“樂趣”是學生學習積極性的來源,因此,我們在以后的教學過程,主要的任務就是如何激發和調動學生們對選修課的積極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