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志成
隨著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環境保護的形勢越來越嚴峻,黨和國家對環境保護工作高度重視,但環保工作,僅靠政府自上而下的行政手段管理是遠遠不夠的,深入與廣泛的公眾參與這種自下而上的力量才是持久推動環境污染治理工作的根本動力。
一、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理論基礎與法律依據
公眾參與作為環境保護工作的重要一環,得到越來越多的人的重視,有著一定的理論基礎。首先,環境本身是人類的公共財產,是人類生存的前提條件,任何人都不能隨意破壞。公眾有權通過合法的途徑與方式對環境進行保護。其次,這種保護行為需要一定的執行人,政府就是得到公眾委托的執行人。但公眾本身也有權力通過一定的機制來加以約束,以監督政府的執行行為。最后,環境權理論也賦予了公眾這樣的權利。環境權包括包括生命健康權、生活和工作環境舒適權等,我國目前的法律并沒有對環境權予以明確的規定,但在《憲法》中體現了環境權的基本內容。
我國《憲法》第二條規定:“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該規定從根本上保證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基本權利。《環境保護法》第六條規定:“一切單位和個人都有保護環境的義務。并有權對污染和破壞環境的單位和個人進行檢舉和控告”。第八條規定:“對保護和改善環境有顯著成績的單位和個人,由人民政府給予獎勵”。這些條款從原則上給予了公眾參與環保的依據。2003年9月,《環境影響評價法》正式施行。該法規定了公眾意見是環境影響報告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確定了公眾在環保工作中地位。2006年2月,原國家環保總局發布了《環境影響評價公眾參與暫行辦法》。該辦法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具體形式做了明確規定。
二、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
根據相關職能部門和社會機構的專業調查顯示,我國公眾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越來越高,但對于環境問題的認識和具體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意識與能力則明顯缺乏,往往是抱怨的多。行動的少。環保問題往往流行語政府的會議、媒體的新聞等,政策性內容多,公眾性的內容少,對公眾沒有吸引力。
目前我國公眾基本上仍把汽車尾氣、工業污染等為核心的環境污染問題看做環保的首要關注對象,對生態環境建設、農業污染和生活污染等方面則知之甚少。大家普通認為環保工作是政府、專家和專業人員的事情,很少有主動參與的意識。也沒有認識到自己的力量對環境問題的解決所能發揮的重要作用。即使對參與環境工作有意愿,對參與的方式與途徑也缺乏了解。
三、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基本思路
基于我國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現狀。相關主管部門需要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大家對環境問題的關注度。一是要及時充分的披露環保信息。職能部門要及時的向廣大公眾提供環保信息,使大家明確自己的利益與權利,充分調動大家參與的積極性。二是要建立完善的知識普及機制。公眾對于環保問題的專業程度不高,需要相關專業技術人員予以適當的知識講解與支持,使得大家掌握問題的關鍵,更好的參與環保工作。三是要建立專門的公眾組織負責環保工作。環保關系千家萬戶。所以大家都認為既然人人關注。也就不差自己的一份力量,自然有其他人去做。所以需要成立專門的組織來協調,保證公眾參與的效果。
四、鼓勵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具體舉措
(一)建立健全相關法律。我國要在相關環境的立法中明確規定公眾參與的權利和義務,要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領域做出規定。要在條件成熟的時候提出環境權的概念。加強環境權理論的研究和實踐。只有立法完善了,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行為才能得到保證,公民的環境權才能夠體現。
(二)加強環境保護的宣傳教育工作。加強宣傳教育工作,十分有利于推進公眾參與到環境保護的事業中來。在宣傳教育中要抓住重點,要以樹立可持續發展觀、提高公眾參與環保工作的技能為核心,幫助大家樹立環境安全的觀念,增強維權意識。環保宣傳教育工作的重點對象應是決策層和廣大青少年,決策層對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起著決定性的作用,而青少年是未來發展的希望,加強對他們的教育能夠帶動整個環保事業的可持續發展。
(三)加大對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經費投入。經費一直是困擾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瓶頸,為了推動這項事業的發展,國家應該加大改革力度,建立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經費運營機制。制定傾斜政策調動民營資本的積極性,允許民營資本在公眾參與環境保護的事業中獲得合理合法的經濟回報。同時還可以通過發行彩票、債券等方式募集資金,做到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雙豐收。
(四)不斷豐富環境信息的通報渠道。目前,我國公眾獲得環境信息的渠道與來源十分有限,不利于公眾參與環境保護工作的發展。隨著社會大眾對環境問題關注度的提高,現有的環境信息通報渠道已不能滿足大家參與決策的需要。因此,要豐富通報渠道,從深度和廣度上保證公眾對環境信息的認知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