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稼祥
呂志毅本來可以軟綿綿的,像只蛹,舒舒服服地躺在地方政府的繭里,享受權力給他帶來的甜蜜和安逸。但刮來了一陣風,今年10月開始刮的,很猛烈,像臺風。風眼在番禹的大石鎮會江村,被卷進來的,有好幾個居民小區,麗江、廣碧,還有海龍灣。臺風所到之處,飛沙走石,上網發帖子,上街舉牌子,萬人簽名,車貼抗議。干什么?反對在居民聚居區修建垃圾焚燒廠。
這事本來不新鮮,同樣的事,廈門人早干過了,“公共散步”,抗議PX,并獲得成功。有點新鮮的是,一場浩大的公眾風暴,卻變成了抽絲剝繭,一層一層剝下去,露出餡來的,卻是呂志毅:這個廣州市市容環境衛生局前局長,現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11月22日,在廣州市政府舉行的番禺垃圾焚燒發電項目進展情況新聞通報會上,突然硬了起來,斬釘截鐵地宣布,廣州要堅定不移地推進垃圾焚燒。除廣州中心城區外,不僅番禺要建垃圾焚燒廠,從化、增城、花都等地區也要建,廣州市對此也已有規劃。
如果是為了更大的公共利益,你對局部利益硬一下,也不新鮮。但是,讓他硬起來的,是更小的東西,他的弟弟呂志平和兒子呂延斌。據《南方都市報》報道,呂志平是垃圾焚燒特許經營方廣日集團部門負責人,大學剛畢業的呂延斌,是作為垃圾焚燒投資商的廣州環投公司部門經理。垃圾焚燒,到了呂志毅那里,變成了一條魚,弄權如同烹調,一魚可以兩吃:剁椒特許經營的“魚頭”給弟弟,紅燒設備供應的“魚尾”給兒子。對此,平面媒體和網絡輿論議論紛紛?!赌戏蕉际袌蟆返淖h論,有點佶屈,可能是怕把話說得太明白:“如果政策只為了輸送利益,決策就被異化,只想朝著利益狂奔。抗議實行一刀切的垃圾焚燒,廣州公民繼質問之后,給出了更優的政策建議。本應接納民意的決策程序不予理會,堅持奉行不變的策略。這樣看來,利益集團不是公眾臆想出來的。假若真是為了大眾,何嘗需要隱瞞決策?不是政策輸送利益,就是利益輸出政策,這是最壞的局面?!?/p>
廣東省人大代表、廣東國鼎律師事務所主任朱列玉更直截了當:“呂志毅作為廣州市政府副秘書長,在這樣一個公共事件中的態度已不僅僅是代表他本人。作為一個領導干部,是否像網友所說與垃圾焚燒企業存在利益關系,已不僅僅關乎其個人聲譽,也關系到政府在老百姓心中的形象。呂志毅于公于私都應該有個表態。如果真的沒有,也可以作個澄清,讓公眾知道事實的真相。”
針對其弟其子卷入垃圾焚燒門的一波接一波的質疑,呂志毅終于坐不住了,他于2009年12月1日晚對媒體辟謠稱:“這是胡說八道”。由于其強硬肯定垃圾焚燒項目在先,蠻橫否認公眾質疑在后,呂志毅一夜成名,被網友戲稱為“呂硬硬”。呂有兩“口”,一口咬定在先,一口否定在后,兩口都硬,被稱為“呂硬硬”,也算名至實歸,不是浪得虛名。
評價任何公共政策,都有兩個維度:是非和利害。是非是個科學問題,不講是非,就沒有科學發展;利害有個公平問題,沒有公平,就建不成和諧社會。就番禹垃圾焚燒案來說,垃圾要不要焚燒,既是個科學問題(是否分類處理不如焚燒處理成本更低,效果更好,收益更大),也是個利害問題(誰能從中直接獲益,誰會因此直接受害)。
當公共權力的正當性,不是來源于“他證”,而來源于“自證”時,公權力就會“軟”下去,使用它的人就會“硬”起來。為什么?因為所有自證正當的公共權力,其統治的基礎,都不是合法性(他證,用選票統計),而是合理性(自證,以真理自封)。前一種公共權力,可以稱之為“明晰化公權”,其明晰度可以用得票率和支持率進行測度;后一種公共權力,則可以稱為“科學化公權”,其科學性雖然可以用“實踐”來檢驗,但何時可以檢驗,誰來檢驗,檢驗什么,還是由公權力占有者來決定。因此,它的科學性可以自我宣布。因為我掌握真理,所以我擁有權力,這是擁有權力的原因;因為我擁有權力,所以我掌握真理,這是擁有權力的結果。掌權和正確,就成了一回事。
正是這種潛在的公權邏輯,給呂志毅們公權私用留下了空間。用公權的合理性,包裝私利的正當性。為了證明自己合理,可以運用公共權力,打壓不同意見,操弄公共事務,引導公共議題,用謊言冒充真理。還可以造成這樣一種假象,反對他,不是反對他的私利,而是反對他背后的公權和公權背后的真理。
改革前,這種邏輯也通行于經濟領域,公有制企業也進入了公共權力空間,后果眾所周知。股份制改造明晰化了產權,市場經濟才得以運行。無論產權、公權,只有明晰化,才能硬起來,才能防止被私用。如果呂志毅的作為能提醒人們注意到這個,也算他沒有白硬一回。(作者為知名學者)